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說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深深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和體態。其實不只是飲食,各種生活方式和習慣也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從社群的層次來看,社會的生活習慣和居民某些疾病的盛行率(prevalence)息息相關。
日本的心血管疾病病例遠比美國少。研究兩國人民在飲食等生活方式的差異,可以幫助對心血管疾病成因的了解。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個有趣的研究,研究對象由一萬兩千個居住在日本以及移民到美國夏威夷及加州的日裔組成。研究的目的在分析三地飲食習慣的差異,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冠心病患者多寡(包括他們死於冠心病的機率)三者之間的關係。飲食方面他們分析飲食當中的熱量有多少是來自脂肪,多少是來自飽合或不飽合脂肪。他們也測量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研究結果顯示,住日本的日人食物中來自脂肪的熱量最低(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其他兩地區的日人都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同樣地,食物裏的飽和脂肪也是住在日本(5%)的比住在夏威夷或加州的(20%)低很多。相對應的,血液裏膽固醇的濃度也以住日本的日人的180左右為最低。 每千個居民中死於冠心病的人數,夏威夷日人幾乎是住日日人的兩倍,住加州的更是高達三倍。雖然可能還有其他沒有研究到的因素,但這個研究已經告訴我們,移民到飲食習慣差異大的地方的人,免不了會受到當地食材和飲食文化的影響,或多或少改變了自己的習慣。而這些改變會影響到新移民的健康和所患的疾病。(請參考圖一)
最近有個報告探討日本人為什麼血中發炎(inflammation)的指標比歐美人低很多。有382個東京居民參加研究,研究分析四項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喝日本茶、吃海產、吃蔬菜和泡湯)對兩㒁常用的發炎指標: CRP (C 反應蛋白) 和 IL-6 (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吃日式飲食顯著的降低 CRP 和 IL-6,多泡湯降低 IL-6,但是對 CRP 没有影響。這個研究再度印證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他們發炎指檩較低的原因。發炎inflammation 和冠心病及許多疾病有關,容我以後再以專文報告。(由於我沒有看到報導的相關原始文獻,只在此簡單分享這個報導,以後如果找到原始文獻,覺得值得詳細說明,再和部落格友分享)。
直到二十世紀初,歐美人仕的審美觀一般以皮膚白晢為美,同時膚色淡白也是財富和較高社會地位的象徵。那時也少有把皮膚曬黑的風尚。皮膚的各種癌症(包括黑色素癌、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當時並不多見。二十世紀以後有兩件事使皮膚癌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急速增加。首先是二十世紀初,北歐和美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小孩缺乏維生素D。 那時醫學界也開始注意到日光對肺結核和軟骨症的治療有幫助。190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發明日光療法(Heliotherapy)的尼爾斯·芬生(Niels Finsen)。到1919年,日光療法已經成為軟骨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學者也開始探討紫光缐在維生素D合成所佔的角色。1920年起雜誌上開始有倡導Tanning(曬黑皮膚)的文章,社會上日光浴的風氣也越盛,白晳的皮膚不再是歐美人仕唯一的審美標準,古銅色甚至黑黝黝的膚色成為愛美人仕另一項選擇,此外有不少人把矖太陽和黑膚色跟健康聯想在一起。這個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不到半世紀,歐美社會就開始看到皮膚癌的病例快速上昇。1956有學者第一次把陽光和黑色素癌連結在一起,但是要到2000年以後,才確定紫外線是造成黑色素癌的主因。其實在黑色素癌、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這三種最常見的皮膚癌的病理切片,都可以找被紫外缐破壞的細胞之㾗跡。(請參考圖二)。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各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會影響到健康或導致疾病。現代的人大多過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和我們父母甚至我們小時候過的較為單純而又不熱鬧的郷鎮生活大不相同;外食增多而家常菜少吃了,生活步調較快也較緊張,環境中空氣、水和食物受到污染的機會多了(PM2.5、柴油車廢氣都有可能增加心血病的報告),所以我們易患的疾病和我們的上一代會不相同。養生之道要從生活方式做起。
圖二: 從歷史的角度看黑色素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