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如何做一個好病人

現代的醫療,強調不同於以往的兩個特點:病人中心(patient centered)和實證醫學(evidenced based medicine)。做一個現代的好病人,已經不僅是有病去看醫師,照醫囑服藥就是了。好病人是自己醫療團隊的主角,平日就要依正確的醫療衞生知識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有病時要能善用醫療資源,和醫療團隊合作,以求得到最佳的療效。

今日的醫師,比我們祖父甚至父母時代的醫師,有多幾十倍的藥可以選擇,不僅如此,他們手中也有許多新的診斷和治療的利器,賦予他們更多的能力,可以挽救以往不治的病人,為病人的健康做更多的貢獻。不幸的是器愈利,一旦錯用了,現代醫師所能帶給病人身心上的傷害,以及財務上的負擔,也是上一輩醫師所望塵莫及的。在另一方面,也常看到,由於病人沒有和醫師溝通合作,而產生了很多問題,醫師的努力,𨚫因為病人的無知或合作不足,而徒勞無功。有時不免為病人扼脆嘆息,有一些不必要的活罪,甚至枉死,是因為病人沒有盡一個好病人的本分。(當然有時是醫療人員沒有做好他們的職責)。

下面幾點,我想可以幫助你做一個好病人:

一,了解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不完全是從遺傳而來,家族的居住環境和飲食生活習慣也有影響。大家都知道很多病有遺傳性,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三高以及一些癌症(如大腸、乳房和卵巢癌等)。遺傳的傾向不一,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也各異。知道自己尊親屬及兄弟姐妹所患的疾病,不僅在自己有病時,可能幫助醫師診斷,而且有助於自己的保健。近親中如有在55歳(男性)或65歳(女性)以前有冠心病的人,更要從小就從飲食、生活習慣中多注意,以求降低冠心病的風險。並且多留意自己有無心血管病的徵兆,以便早日診斷,即時治療。家族病史再加新發明的基因檢測,醫師可以更精確的評估病人得某些癌症的機率。乳癌中有5-10%是屬於遺傳性癌症症候群。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人,醫師可以在較年輕時開始篩檢,也可以較常篩檢。他們如果有乳癌基因(BRCA1或2)他們一輩子內得乳癌的機會可高達百分之六十,卵巢癌百分之四十。做家長的有責任把家族病史告知子孫。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不只可以幫助醫師了解你,對全家的保健也很重要。

二,了解自己的病歴  台灣健保和病歴電腦化之後,這一項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常旅遊或國內、國外兩地跑的讀者,最好還是準備一份自己的病歴摘要 ,自己過去害過什麼病,動過什麼刀,對什麼藥或食物有何種過敏反應(是休克或蕁痲疹),都該有個清單。從事過有污染性職業,常與動物接觸,曾經去過疫區或衞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等資料也要包括在內。當對你不熟的醫師看到檢驗報告,(包括血液和尿的檢查,X光、掃描、心電圖等)常常需要和以前的結果相比較,所以最好能凖備一份最近的報告。我自己就放了一張心電圖的縮影複印在皮夾裡。

三,清楚自己的發病過程  我們看病,通常先要了解病人主要的症狀是什麼(主訴),什麼時候開始,如何開始的,有沒有其他相關連的症狀,有什麼行為,可以減輕或加重不舒服。有了詳細的發病史後,再加上觀察及檢查一番,心裏有了幾個可能的推斷(working diagnosis),然後再用抽血、驗尿、X光等診斷工具,來證實或修正這些推斷。醫師最頭痛的就是有些病人,一問三不知,口口聲聲”Doctor, you know, you know” (醫師,你知道啊)。有時真想駡他,你不告訴我怎麼知道你是怎樣不舒服。如果症狀和病程的描述不淸楚,或沒條沒理,不符合已知疾病的典型,醫師的推斷無法減少到少數幾個可能性,只好多做點檢查,冀望於檢查的異常中抓到蛛絲馬跡。這樣不但多花錢,多受罪,而且還可能延誤診療而使病情加重。心臟病的症狀,並不一定,更常不限於心窩,有時肩胛,喉部,手肘或其他地方也會不舒服;也不見得有胸痛,有時候是覺得悶或有壓迫感,甚至只覺得呼吸困難,所以你去找醫師雖然是為了某些困擾你最甚的症狀,也別忽略了其他的不適。好醫師要是個好的觀察者,能看到病人的變化。一個好病人,也要是自己身體的好觀察者,體會身體的變異,並且能將之明白的告訴醫師。到底是自己的身體,自己有責任記下故障的經過。

四,知道自己患的是什麼病  在維護健康的團隊中,病人所負的責任越來越大。醫療團隊要依病人的教育程度,讓他們了解和自己的病有關的一些基本常識,而非老式的醫病關係,僅僅要求病人定期回診,按指示吃藥。病人應該知道簡單的病理,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得了這個病的人,和正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要注意些什麼;症狀有什麼變化時要跟醫護人員聯絡;有什麼情況則應該趕快去醫院;可能會有什麼併發症。並非要病患去修醫學院的課程,也不是要病人一知半解的自己當醫師,而是要病人有適當的正確知識好照顧自己。心臟病發作而死的人,有不少死於到達醫院之前,其中有些人是把心肌梗塞的症狀誤以為是胃不舒服,而未能及時趕到醫院。健康的維護以及疾病的療養,醫護人員只是其中一環,主要還是要靠病人。

五,了解自己吃的藥  以前臺灣的醫師兼賣藥,又怕病人看一次後就自己去藥房買藥,不再回來。所以醫師不太讓病人知道給的是什麼藥。只知道白包是飯前、紅包飯後吃。藥包內有藥粉和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藥丸;有主要的藥也配有維他命和胃藥等等。病人往往不知道吃什麼藥、為什麼吃和劑量多少。現在好多了,美國和台灣拿藥時,大多有印一份藥的説明和用法指示給病人。但是請務必要小心的看。有些醫院還有藥劑師可以諮商。要知道有些藥要空腹吃,否則吸收不好,達不到所要的效果。有些藥要飯後吃比較不傷胃。每天吃三次和每八小時吃一次不一樣;有些藥血中濃度很重要,比較適合吃藥時間間隔一定。上次醫師開給你太太的抗生素,對你這次感染的病菌不一定管用,所以不要吃別人或以前剩下的藥。甲藥有時會影響乙藥的吸收或代謝,因而有可能會增加乙藥的副作用或減少藥效。現在的藥太多了,藥效也比以往的好,就是要用得對。這些要注意的地方太多,醫護人員可以用電腦列印出來,病人也可以和他們諮商。

六,信任你的醫師  「疑者不用,用者不疑」這句話可以適用於醫師與病人的關係上。每次回台,都有人介紹朋友來要我給意見。我發覺,有些人可能要從甲醫來印證乙醫的話,而又用乙醫來核對甲、乙的建議,到最後還是選擇自己最聽得進去的(不見得是最好)建議。專業性的事,了解不夠時很難傳話。我在醫院會診,有時和病人的主治醫師面談之後,才知道住院醫師轉告我的,和主治醫師的原意完全不同。醫師之間猶如此,更不用說病人了。找一個可信任的醫師,和他合作,如果他的建議你有疑慮或不同意,可以開誠佈公的和他討論,甚至要求second opinion或會診,讓你的醫師和會診醫師去談,也不要私下陽奉陰違。

七,要有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  現在網路發達,電視、報紙、雜誌上資訊氾濫,問題不在缺乏資訊,而是假消息太多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必要累積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不要輕信廣告、道聽塗說或網路上的假消息。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做為此文的結束。念書時,在學校餐廳,聽到男職員提起他的親戚昏倒兩次。一位女職員馬上權充醫療顧問説「我先生以前也是常頭暈,有時暈得都要昏倒了。有人教他一個秘方,吃豬肝,吃了半年就好了。」頭暈/昏倒的原因很多,女職員的先生有可能是貧血,吃豬肝也許有幫助,或許碰巧其他因素改善而不再頭暈了。而男職員親戚的昏倒,也許是不整脈或其他比較嚴重的毛病所引起的,不去求醫而光吃豬肝,或許會有危險。民眾的保健常識,對國民健康很重要。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幾點,能幫助讀者做個好病人。篇幅的限制,也許有未解釋清楚之處,如果有疑問,請留言,我會盡力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