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謬論止於智者

社會上有什麼夯的新聞,社交媒體上就會充斥一些有關的貼文。這半年來,屢屢接到防治新冠肺炎方法的貼文。最近又開始看到有關教人運動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短片。這些貼文,原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基於助人的崇高心懷。不幸的是貼文的內容往往是毫無根據,甚至是明顯錯誤的。

我先整理一下,網路流傳有𨶹新新冠肺炎的一些錯誤的訊息。請容我逐條和大家分享我的反駁意見如下:

1,「新冠病毒是酸性的」:
我看了這句話,不由笑起來。病毒是小得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去量酸鹹度,據我所知pH值(酸鹹度的數值)是要液體才能量,有人做了「新冠病毒湯」來測量嗎?後來一想,也許原作者因為新冠病毒是由RNA (核糖核酸)構成,核酸是弱酸性,所以認為病毒是酸性的。病毒是是捲藏在一層膜內,從來沒聽過病毒的酸鹼值。

2,「所以吃鹼性食物對酸性的新冠病毒有抗疫之效」退一步想,就算病毒是酸性,既沒有道理,也從未證實過吃「鹼性食物」,可以防治病毒。正常人血液的酸鹼度是緊密的控制在狹窄的範圍內(pH 7.35-7.45)。我們有幾套機制來維持正常的pH範圍。首先我們細胞內外的體液(包括血液),有很多可以緩衝酸䶨度變化的化學物質。肺臓和腎臟更可以進一步的調整血液的酸鹼度。所以除非腎、肺功能不好,血液的酸鹼值是不會超出正常範圍的。藉由食物來改變血液酸鹼度是不太可能。也沒有證據在生理範圍內酸䶨度的差異,對病毒的存在有任何影響。

3, 鹼性食物和酸性食物:
食物是酸性或鹼性,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個是食物本身的pH (也就是吃在嘴中的酸鹼度)。另一個定義是指食物經過代謝後產生的殘餘物的酸鹼值。正確的名稱是”acid ash” 或alkaline ash” 的食物。從貼文中擧了幾個鹼性食物的例子(比如檸檬是酸的pH應該在1.6-2,貼文中說檸檬的pH是9.9)可以了解作者用的是代謝後,而不是食物本身的 酸鹼值。不過我不知道貼文中列的pH值是從哪裏得到的,其中牛油果15.6, 蒲公英22.7,是我從沒見過的超高值。

4,「新冠病毒會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部位存活4天,這時候這個人會開始咳嗽及喉嚨痛。如果喝大量的水,並且以溫水加鹽巴或醋嗽口,可以消除病毒」。完全是無稽之談。從來沒有(也無從去做)研究顕示病毒在還沒有到肺部之前,會在喉嚨停留4天。病人既然已經有咳嗽及喉嚨痛,可見病毒已經進入細胞內。據估計病毒進入細胞後一兩個小時就可開始複製。病毒進入人體的許多部位,嗽口、喝水是洗不到的。已進入細胞的病毒,嗽口和喝水也沖不走的。對有些病人短時間喝太多水,尢其是鹽水有傷身體,甚至加重心臟衰弱。

5,「服用維生素C1000 公克」維生素C在防治武漢肺炎的地位尚未確定。早在1970年,美國化學家鮑林博士(Linus Pauling) 就大力推動用維生素C來防治感冒。(他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得過兩個諾貝爾奬的人;1954 化學和1962和平奬)。有一些研究顯示,除了一些需要強烈體力活動(如馬拉松)的人外,經常吃維生素C並不能防止得感冒,不過可能會縮短病程。在2019以前,還不知有新冠病毒之前,有十多個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縮短需要住加護病房或使用呼吸器的日數。新冠病毒出現後,也有一些零星的報告指出,在新冠病毒患者,使用很高劑量(每天十克以上)的維生素C,經由靜脈注射,也可有類似的效果。但是這些報告都不是雙盲、有對照組的嚴謹研究,所以目前我們無法確定維生素C對重症新冠肺炎的功效。有一個夠水準的研究已經開始,計劃在今年九月三十日完成,也許可以给我們一個可靠的答案。

最近,吸入性肺炎和吞嚥困難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朋友送來一個台灣電視上的醫療節目,影片介紹三個號稱是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喉嚨健康操。吞嚥的過程是很複雜的。從口舌到咽(pharynx), 到喉(larynx), 再到食道,每一個階段都由許多肌肉(共五十對)和神經(包括運動及感覺神經還有神經反射)協力合作而完成。呑食物時會厭(epiglottis)要把喉蓋住才不會嗆到或吸入氣管/肺。

吞嚥困難大部分是神經和協調方面的故障所致。肌肉無力可以是因為衰老、缺乏運動,也可能是神經支配的問題(denervation atrophy)。吞嚥困難和吸入性肺炎的問題很複雜,無法在這篇貼文討論。我個人對這個影片的意見是:1,影片中沒有傳達吞嚥困難和吸入性肺炎問題的複雜性和癥結。2,沒有經過專業檢查評估,真正有吞嚥困難的病人,這三種運動是不太可能有幫助。另一方面,看過這影片,而能夠做這三種運動的人,根本不需要天天去做這些運動,對以後會不會有吞嚥困難,不會有影響,只是浪費時間而已。3,舌頭是在吞嚥的第一階段很重要的肌肉,並且是身體中唯一有三個方向的肌纖細的肌塊。影片中的伸舌運動只是言語治療師(speech therapist,負責教病人呑曣和說話的復健師)教導病患強化舌頭功能運動的一小部分,缺乏全方面功能的訓練。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從西醫的眼光看「治療」

保健、診斷、治療是醫療的三大領域。醫療和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深受習俗和文化的影響,我們因為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醫學之影響,國人對治療的期待、觀點和態度,和西方人頗有差異。

今天想和讀者分享,從我(一個受西醫醫學訓練的人)的眼光來看「治療」,希望能幫助大家了解醫生對治療的看法和思路。對於中醫,我的所知非常有限,也許有一天可以找個對中醫有研究的人,來和我們分享中醫對治療的看法。由於我是心臟科醫師,所擧的例子也偏多於心血管疾病。

治療的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減輕/消除症狀;另一個在輕症而言,就是恢復健康 /功能,對可能危害生命的重症而言,就是延長壽命。

治療有幾個原則;第一,大部分的治療都難免有(或者至少有可能會有)副作用,第二,治療不能比疾病本身糟糕。一般而言,治療的副作用不能比疾病給病人更多痛苦,或傷害更大。不過有時短期間內,治療比疾病更痛苦,但是從長衡量,整體而言,好的治療必需終就能帶给病人值得忍受额外苦難的好結果。

在談到治療的種類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治療的對象—-病人和疾病。病人的年齡及一般健康狀況,常會顯著影響到治療結果,所以選擇治療的方式,一定要先考慮到這一點。病有急症和慢性病之別,治療急或慢性疾病的要點不同。治急症的首務是判斷輕重緩急,先處理有生命危險或即將惡化的毛病。很多病都是自己會好的(self limited),但是也有些病在診斷出來時,就已經嚴重到治癒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所以治療的決定、選擇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該取該捨的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的抉擇。

治療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區分:

1,針對病因的治療或缓解症狀的治療: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C肝藥物治療,以及割掉發炎的盲腸都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我們念醫學院時,很多病雖然能做診斷,對病因/病理也了解不少,但是都沒有「對病治療」的方法。這幾十年來,新藥研發進步,很多種病都有開發出來針對病因的療法。但是目前還是有些病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只能治標(症狀)而無法治本。也有很多病自己會好,有沒有專門治療的方法並不重要,只要緩解症狀,使病人舒服些即可。一般常用的退燒、止痛、止瀉、止吐的藥,就是針對症狀的治療。

2,以痊癒為目標的治療或暫緩病情的治療:有些病在開始治療時並無不可能治癒的指標,就要採取以根治為目標的治療方式。比如說癌症病人,如果沒有轉移或侵入周邊組織的現象,通常動的手術會以痊癒為標的(把腫瘤盡量拿乾淨,甚至在開刀房做切片,看看邊緣有沒有拿乾淨,附近的淋巴腺有沒有癌細胞侵入等)。不幸的是有時表面上是拿乾淨了,但是已有癌細胞跑出去了,過一陣子,才發覺沒有達到痊癒的初衷。有時候,開刀前已經知道癌症已經有轉移或沒有辦法完全切除,但是把癌細胞的負擔減低,看看可以不可以緩解症狀/病情,而後再追隨以化療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壽命。有時候雖然痊癒已不可能,但是腫瘤帶給病人很多不得不解決的症狀(如大、小便不通,無法吞食等)就需要緩解性手術(palliative surgery)了。

3,治療或預防: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中最多的一種。而心血管病絕大多數是動脈硬化引起的。三高(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risk factors),也就是說有三高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病。有三高的人,除非血壓/血糖太高/太低或變動太快,否則是沒有症狀。但是一旦動脈硬化的病變在冠狀動脈或在腦血管產生,他們就可能有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的症狀產生。所以治療三高也是在治療/預防心血管疾病。吃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幫助預防心肌梗塞和血栓性中風。對還沒冠心病或血栓中風的人,吃阿斯匹靈來預防,醫學上叫原發預防(primary prevention),而已經得過冠心病或血栓型中風的人,吃阿斯匹靈叫再度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可以說是預防,也可算是治療了。已經發過病的人,再發病的機率比從沒發過病的人高很多,所以再度預防比原發預防的功效容易研究證實。阿斯匹靈用於原發預防的地位,一直無法確定。

4,侵入性治療和非侵入性治療。侵入性治療就是開刀,或者用醫療器材從體表進入身體來治病。用藥、放射線等沒有用器材進入人體的治療就是非侵入性。除了血癌、淋巴癌外,大部分的腫瘤如果能早點開刀完全拿掉,通常治療成績要比化療或放射治療好。很多急症,侵入性治療是比較好,甚至是唯一的選擇。但治療心血管疾病,手術或藥物治療那個比較好,就不是那麼簡單。

拿冠心病為例子,有很多研究比較搭橋手術和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發現對改善心絞痛的症狀,搭橋手術遠比吃藥有效。但是以存活率來看,病人如有較嚴重阻塞(如阻塞在左主冠狀動脈或左前下降動脈的起源),手術比藥物治療有較高的存活率。由於有嚴重阻塞的病人,搭橋手術那組的病人,只要能順利渡過手術,頭幾年手術確實有減少死亡,所以存活率高於藥物治療那組。但是手術強於藥物治療的這個優點,在手術後六到十年逐漸減少。因為冠狀動脈硬化病變繼續進行,新的阻塞會出現,而原先手術裝上的繞過(bypass)阻塞處的血管,在十年內有一半有可能會有阻塞。從這個觀點來看,繞橋手術解決了阻塞的問題,好像是治本,但是對病變持續在進行的動脈硬化這種慢性病,長期而言,開刀後如果沒有積極治療以減緩動脈硬化的進行,繞橋手術也只是治標的手段。

血栓性腦缺血(包括中風、暫時性缺血或暫時性黑矇—-因血栓堵住而造成一隻眼睛突然一黑,喪失視覺的症狀)有百分之二十的血栓來自頸動脈。所以如果頸動脈有中度以上的狹窄,而病人有過同側的血栓性腦缺血的症狀,就要考慮開刀,而且如果要開刀的話要儘早,因為短期內復發的可能性高。如果頸動脈有中度以上的狹窄,而病人沒有腦缺血的症狀時,也可以考慮開刀,這種病人,估計一年中風的風險是百分之一,成功的手術可以降低風險,但是如果主刀的醫師的成績是開刀後,有百分之三以上的病人中風或死亡,開刀就划不來。

5,支持性(supportive)治療有兩個意義。一種是在末期病人,積極治療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支持治療維持病人基本的功能以及舒適。另一種是病人病情惡化(如血氧、血壓、呼吸或心臟功能在急速下降)各種治療還沒能有效的逆轉病因,而如果不趕快給氧氣、提昇血壓、幫助呼吸或強心,病人很可能要喪病。這時給病人各種一般性的救命支持,希望其他的治療或病患的自療能力,能有時間可以力輓狂瀾,開始生效。這也是支持性療法的一種。

现在的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醫師已經不再扮演一個權威、父執意味(paternalistic)的角色。現在醫、病之間是個團隊,醫師只不過是比較有經驗和知識的一員。醫療行為的決定和考量都應該以病人為主(patient centered)。畢竟醫療的成敗,病人是最主要的受益/受害者。醫師有義務為病人提供最好的資料,和病人一起決定治療方針(shared decision)。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前缐來的消息(3)

SARS-CoV-2 (新冠病毒)作虐人間已超過半年。疫情剛開始時,人類對這個病毒和其所引起的疾病,了解不多。不論是在防疫,還是治療方面的成績都不是很好。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疾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那麼多臨床和基礎醫學的工作者,全力投入積極研究。也從來沒有一個病,在如此短期間內,提供那麼多病情輕重不一,病況千變萬化的病人,做為研究的對象。我們對這個病毒本身和武漢肺炎的了解,可以說是天天在進步,時時在累積。

之前,在這個部落格上,我貼過,前缐來的消息(1,四月二十九),(2,五月十一),已知和未知(五月十一),以及前缐快報(六月十七)等有關新冠病毒和武漢肺炎的文章。今天想和大家再分享幾個新的消息。

疫苗會不會有效?

許多國家的藥廠,都加入研發疫苗的大兢賽。研究中的疫苗有很多種,打入身體以後,可以經由不同的機制刺激身體產生各種抗體。大家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疫苗能不能保護打過的人不會受病毒感染。這個問題目前沒有答案。人體實驗已經開始,但是還要一段時間才能有結果。不過至少我們目前知道,疫苗研究領先的莫德納藥廠(Moderna)研發出來的一種mRNA的疫苗,在接種疫苗的人以及猿猴身上,所產生的抗體數目,可以和臨床上的病人在康復期身上的抗體數目相匹配。用mRNA做疫苗的技術很新,這個方法製造的疫苗,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上市過。不過從這些人類和動物的研究來看,mRNA疫苗很有希望。並且據說如果研發成功,大量生產不是問題。

疫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

最近有研究顯示,打過mRNA疫苗的動物,所產生的抗體的半衰期(Half life)平均是36天。因此有不少人擔心,這個疫苗可能無法長期提供免疫力給打過疫苗的人。但是有不少學者不同意這種疑慮。他們的理由如下:1,通常產生免疫之後,身體會產生很多對這個病原體有記憶的細胞,再度接觸到病原體時,身體就可以比第一次接觸時,更快地產生更多的抗體。2,這個疫苗除了刺激淋巴球的B細胞產生抗體之外,還可以刺激繁殖T淋巴細胞中的Th1细胞,這種細胞也可以幫助清除病毒。而且這個疫苗不會產生過多會闖禍(引發過強免疫反應)的Th2细胞。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可能T淋巴細胞比製造抗體的B淋巴細胞還重要。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一個病例,可以證實是得過一次武漢肺炎後再度受感染的。

口罩有沒有效果?

簡單地回答就是「有」!雖然沒有歐美以前所認定的那麼無用,但可能也沒有國人所想的那麼有效。二、三月時在台灣,偶爾會聽到懷疑健康人需要戴口罩的言論。但也許受SARS慘痛經驗的影響,再加上公衞領袖有「待敵從嚴」的觀念(與陌生病毒初交接時,這是正確的心態),多數人很早就肯定口罩的效果,沒有多大爭議,可以說在公共場合,尤其是狹小的公共交通工具,所有的人在帶口罩這方面都有共識,而且肯合作。歐美的主流傳統,一向是認為口罩是給病人戴的,用來避免把疫病傳染給健康人。疫情剛開始,大多數醫療工作者都是認為沒有病不用戴口罩。尢其是當時口覃缺貨,多數認為口罩要留給在照顧病患的工作人員。筆者看過一本記載一九一八大流感的書。作者談到,他參加過美國由學者及各界人士組成,回顧最近幾次大流行的討論會,他們似乎認為口罩的效用不大。我個人以為,從以前疫疾經驗得出的結論,現在不見得可以適用。病毒的傳播力和模式可能不同,當時的口罩材料也沒有當代的有效,並且從現在美國人對口罩的抗拒心和普遍使用不當的現象來推想,前幾次疫情中,看起來口罩無效的原因,很可能是當時的人,沒有給口罩可以發揮功能的機會。當二、三月時有一些報告指出,無症狀的患者的呼吸道可有大量的病毒脫落出來,而且可能有無症狀患傳染的病例時,該不該帶口罩的爭論就應該停止了。不幸的是戴不戴口罩已經演變成政治立場的象徵,口罩的爭議已經不是根據科學的證據,而是由情緒在主導。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DC)到四月三日才推薦戴口罩,世衛組織(WHO)更慢,要到六月五日才推蔫。美國由於隔離放鬆後,很多地方疫情回升,到這兩周,政府和人民接受口罩的才漸成多數。但我們也知道口罩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防護,如穿戴得法,N95可以過濾90-95%的病毒,其他口罩65-85%。對最常見的小滴(droplets)傳染的防範很有效。較少見的氣溶膠(aerosol , 在5微米以下的液滴,可以飄浮在空氣中很久,飄得遠)就需要N95級的口罩了。其實口罩還有一個功能被忽略了。如同推動保險套來防止愛滋病時,發現很多人的性行為也因此改變。戴口罩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少做出對防疫有害的動作。

口罩和無症狀感染

在沒有實行全面戴口罩(universal masking)之前,CDC公布的數據,武漢肺炎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四十是無症狀感染。口罩既使沒有完全有效,現在倒注意到一個好處,戴口罩還染上新冠病毒的人,無症狀或症狀很輕微的百分比高。日本停泊的鑽石公主號遊輪上,沒有人戴口罩,無症狀感染者佔百分之十八。後來一艘阿根延到南極的遊輪發現感染,岸上送外科口罩(乘客)及N95口罩(船員)到船上,每個乖客和工作人員都戴口罩,無症狀感染者佔80%。在本來就有戴口罩的亞洲國家,隔離放鬆之後,病例增加,但是死亡率控制住,而且病例中無症狀者居多。沒有戴國罩習慣的㨗克,在3/23決定採取強制全面戴口罩,武漢肺炎的死亡率壓低,而且得病的無症狀居多。現在很多報導,支持戴口罩,可能由於降低吸入病毒數量的關係,既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患者大多症狀輕微。一九三二以來,有各種研究顯示吸入的病毒量與病情的輕重和死亡率有關連,現在有不少報告戴口罩的人,得了新冠肺炎後死亡率較低不少。

新冠病毒突變病毒是容易產生突變的。新冠病毒是否會突變成更容易傳染,或者更致命的新病毒?這是大家關心,而且醫界和公衞系統秘切監視的問題。最近有一些報告,源於武漢而傳遍世界的D614他們發現有歐美G614的變異,可能比原先武漢的D614,有更強的傳染力。這當然值得繼續觀察和證實。

幼兒和武漢肺炎十歳以下的幼兒,少有罹患武漢肺炎的。受感染後,重症和死亡的機率也很小。這可能和幼兒的鼻腔、呼吸道中的ACE2受體(Receptor)比成人少有關。新冠病毒是要和這種受體結合,才能進入人的細胞內。十五歲以後的孩子,根本得病的機率和病情和成人差不多。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