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從西醫的眼光看「治療」

保健、診斷、治療是醫療的三大領域。醫療和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深受習俗和文化的影響,我們因為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醫學之影響,國人對治療的期待、觀點和態度,和西方人頗有差異。

今天想和讀者分享,從我(一個受西醫醫學訓練的人)的眼光來看「治療」,希望能幫助大家了解醫生對治療的看法和思路。對於中醫,我的所知非常有限,也許有一天可以找個對中醫有研究的人,來和我們分享中醫對治療的看法。由於我是心臟科醫師,所擧的例子也偏多於心血管疾病。

治療的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減輕/消除症狀;另一個在輕症而言,就是恢復健康 /功能,對可能危害生命的重症而言,就是延長壽命。

治療有幾個原則;第一,大部分的治療都難免有(或者至少有可能會有)副作用,第二,治療不能比疾病本身糟糕。一般而言,治療的副作用不能比疾病給病人更多痛苦,或傷害更大。不過有時短期間內,治療比疾病更痛苦,但是從長衡量,整體而言,好的治療必需終就能帶给病人值得忍受额外苦難的好結果。

在談到治療的種類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治療的對象—-病人和疾病。病人的年齡及一般健康狀況,常會顯著影響到治療結果,所以選擇治療的方式,一定要先考慮到這一點。病有急症和慢性病之別,治療急或慢性疾病的要點不同。治急症的首務是判斷輕重緩急,先處理有生命危險或即將惡化的毛病。很多病都是自己會好的(self limited),但是也有些病在診斷出來時,就已經嚴重到治癒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所以治療的決定、選擇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該取該捨的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的抉擇。

治療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區分:

1,針對病因的治療或缓解症狀的治療: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C肝藥物治療,以及割掉發炎的盲腸都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我們念醫學院時,很多病雖然能做診斷,對病因/病理也了解不少,但是都沒有「對病治療」的方法。這幾十年來,新藥研發進步,很多種病都有開發出來針對病因的療法。但是目前還是有些病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只能治標(症狀)而無法治本。也有很多病自己會好,有沒有專門治療的方法並不重要,只要緩解症狀,使病人舒服些即可。一般常用的退燒、止痛、止瀉、止吐的藥,就是針對症狀的治療。

2,以痊癒為目標的治療或暫緩病情的治療:有些病在開始治療時並無不可能治癒的指標,就要採取以根治為目標的治療方式。比如說癌症病人,如果沒有轉移或侵入周邊組織的現象,通常動的手術會以痊癒為標的(把腫瘤盡量拿乾淨,甚至在開刀房做切片,看看邊緣有沒有拿乾淨,附近的淋巴腺有沒有癌細胞侵入等)。不幸的是有時表面上是拿乾淨了,但是已有癌細胞跑出去了,過一陣子,才發覺沒有達到痊癒的初衷。有時候,開刀前已經知道癌症已經有轉移或沒有辦法完全切除,但是把癌細胞的負擔減低,看看可以不可以緩解症狀/病情,而後再追隨以化療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壽命。有時候雖然痊癒已不可能,但是腫瘤帶給病人很多不得不解決的症狀(如大、小便不通,無法吞食等)就需要緩解性手術(palliative surgery)了。

3,治療或預防: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中最多的一種。而心血管病絕大多數是動脈硬化引起的。三高(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risk factors),也就是說有三高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病。有三高的人,除非血壓/血糖太高/太低或變動太快,否則是沒有症狀。但是一旦動脈硬化的病變在冠狀動脈或在腦血管產生,他們就可能有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的症狀產生。所以治療三高也是在治療/預防心血管疾病。吃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幫助預防心肌梗塞和血栓性中風。對還沒冠心病或血栓中風的人,吃阿斯匹靈來預防,醫學上叫原發預防(primary prevention),而已經得過冠心病或血栓型中風的人,吃阿斯匹靈叫再度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可以說是預防,也可算是治療了。已經發過病的人,再發病的機率比從沒發過病的人高很多,所以再度預防比原發預防的功效容易研究證實。阿斯匹靈用於原發預防的地位,一直無法確定。

4,侵入性治療和非侵入性治療。侵入性治療就是開刀,或者用醫療器材從體表進入身體來治病。用藥、放射線等沒有用器材進入人體的治療就是非侵入性。除了血癌、淋巴癌外,大部分的腫瘤如果能早點開刀完全拿掉,通常治療成績要比化療或放射治療好。很多急症,侵入性治療是比較好,甚至是唯一的選擇。但治療心血管疾病,手術或藥物治療那個比較好,就不是那麼簡單。

拿冠心病為例子,有很多研究比較搭橋手術和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發現對改善心絞痛的症狀,搭橋手術遠比吃藥有效。但是以存活率來看,病人如有較嚴重阻塞(如阻塞在左主冠狀動脈或左前下降動脈的起源),手術比藥物治療有較高的存活率。由於有嚴重阻塞的病人,搭橋手術那組的病人,只要能順利渡過手術,頭幾年手術確實有減少死亡,所以存活率高於藥物治療那組。但是手術強於藥物治療的這個優點,在手術後六到十年逐漸減少。因為冠狀動脈硬化病變繼續進行,新的阻塞會出現,而原先手術裝上的繞過(bypass)阻塞處的血管,在十年內有一半有可能會有阻塞。從這個觀點來看,繞橋手術解決了阻塞的問題,好像是治本,但是對病變持續在進行的動脈硬化這種慢性病,長期而言,開刀後如果沒有積極治療以減緩動脈硬化的進行,繞橋手術也只是治標的手段。

血栓性腦缺血(包括中風、暫時性缺血或暫時性黑矇—-因血栓堵住而造成一隻眼睛突然一黑,喪失視覺的症狀)有百分之二十的血栓來自頸動脈。所以如果頸動脈有中度以上的狹窄,而病人有過同側的血栓性腦缺血的症狀,就要考慮開刀,而且如果要開刀的話要儘早,因為短期內復發的可能性高。如果頸動脈有中度以上的狹窄,而病人沒有腦缺血的症狀時,也可以考慮開刀,這種病人,估計一年中風的風險是百分之一,成功的手術可以降低風險,但是如果主刀的醫師的成績是開刀後,有百分之三以上的病人中風或死亡,開刀就划不來。

5,支持性(supportive)治療有兩個意義。一種是在末期病人,積極治療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支持治療維持病人基本的功能以及舒適。另一種是病人病情惡化(如血氧、血壓、呼吸或心臟功能在急速下降)各種治療還沒能有效的逆轉病因,而如果不趕快給氧氣、提昇血壓、幫助呼吸或強心,病人很可能要喪病。這時給病人各種一般性的救命支持,希望其他的治療或病患的自療能力,能有時間可以力輓狂瀾,開始生效。這也是支持性療法的一種。

现在的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醫師已經不再扮演一個權威、父執意味(paternalistic)的角色。現在醫、病之間是個團隊,醫師只不過是比較有經驗和知識的一員。醫療行為的決定和考量都應該以病人為主(patient centered)。畢竟醫療的成敗,病人是最主要的受益/受害者。醫師有義務為病人提供最好的資料,和病人一起決定治療方針(shared decis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