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疫苗的臨床試驗之前,要先假設這個疫苗的有效率。然後依照這個假設,算出要有多少人參加試驗,才有把握做出統計上有意義的結果。此外,藥廠還會決定,什麼時候可以做期間分析(interim analysis)。通常會規定,當參加研究的人(包括打了疫苗的實驗組和打到安慰劑的對照組)有多少人得到感染時,就可以局部解盲(unblind), 只翻染病的人的牌, 看看感染上病毒的人,多少在實驗組,而多少在對照組。這樣就可以算出期間分析時候,疫苗的有效率。嚴格來說,每翻次牌,整個試驗,統計上的要求就更高。更不能多次翻牌,存心要等翻到對公司最有利的結果,才喊卡。
輝瑞製藥已經做了第一次期間分析。在四萬三千多個參加臨床試驗的人,在對照組有八十五個人得新冠肺炎,遠比打了疫苗的實驗組(只有五人染病)多很多。有效率接近90%。另一家,同様在研究mRNA疫苗的Moderna公司,感染的人數也超過他們所訂的期間分析的指標(56人),所以不久我們也可期待看到Moderna疫苗的有效率分析(今天11/16Moderna剛宣布他們的有效率是94.5%)。
如果有兩個或更多的疫苗問世,(不算俄羅斯和中國的疫苗)。而且廣泛的在世界各地使用之後,疫苗可以使新冠病毒的大流行(pandemic)消蹝匿跡嗎?如果會,我們還要等多久?專家認為要停止大流行,不能只靠疫苗。而且我們至少還要等一年以上。
疫苗從來沒有過百分之百有效。在嚴格的試驗狀況下,輝瑞藥廠的疫苗大約是百分之九十。但是在真實世界(real world)的狀況,大規模、普遍的打疫苗時,很難複製臨床試驗時的水準。接種的人當中,老弱病殘的比例比在臨床試驗時多,沒有能產生足夠免疫反應的人也會比較多。而且疫苗在運輸、施打過程有瑕疵的機會也可能稍大。更重要的一點是,有些人不願意接受疫苗,而且從經驗得知,越是感染高風險的人,越是不打疫苗,所以一枝疫苗,在真實世界的有效性是會遠比在臨床試驗的結果為低。會低多少,我們還不知道。2012年流感疫苗的真實世界有效率,成人70%,幼兒(六個月到兩歲)是66%。
光靠疫苗就可以達到群體免疫嗎?群體免疫的定義之一,就是一個群體中有免疫力的人多到一個門檻(threshold)時,該群體染病的人數就不會再增加。這個門檻,受到病毒的傳染力和人群交流活動情況的影響。一般專家的計算是百分之六十七(六十到八十)。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學院的保羅. 費恩博士(Dr. Paul Fine) 以為這種計算太簡單、太不切實際了。他以為:1,疫苗用在實際世界的有效率尚未知;我們也不知道,疫苗的免疫效用有多久,打疫苗得免疫,過一段日子以後又會感染的人有多少;3,這種計算是假設群體內、人與人的交往,是均匀分配的(有免疫力的人平均的分散在沒有免疫力的人周圍)。實際上並非如此,高危險性的人可能會和一些沒免疫力的人常群聚。所以我們目前無從知道,有多少人打了疫苗,這個社群就會達到群體免疫的門檻。
專家一般的想法是,要對付像新冠病毒這種凶惡的病原體,我們不應該光靠疫苗,還是要有群眾和個體多層的防疫措施,才能打敗這個病毒。
要防止一個複雜的系統出差錯,三十多年前英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瑞珍 (James Reason )提出了一個瑞士乳酪(Swiss Cheese)的模式。在一個理想世界,每一層防禦措施都完美無缺的,但是在真實世界裡,每一層都會有破口,就像瑞士乳酪一樣,每一層都會有些洞。打疫苗那層的漏網之魚,希望能被戴口罩的下一層防疫措施給擋住。疫苗那層失敗而又不帶口罩的人,希望他的社群社交矩離、戴口罩或打疫苗都做得好,所以他也不太有機會把病毒傳播出去。
據估計,就是疫苗在年底之前批准上市,生產、分配和運輸都需要時間,世界各地多數人能打得到疫苗,至少也要半載到一年。開始大規模的打疫苗之後,也可能要一年才能敲打戰勝大流行的鐘聲。實際上的時間表會因地而異。我曾寫過「疫疾和共業」,在不重視防疫的人(不造防疫善業)多的地方,可能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聽到鐘聲。台灣什麼時候才能大規模的施打疫苗,現在還不得而知。所以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到目前做得那麼好的,把病毒擋在國門外的多層防疫措施,有可能要再持續一年。也許可以隨世界的疫情狀況,很小心的逐漸減少乳酪的層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