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我們要跑的路更遠了

新冠病毒流行之後,很多人可能都聽過,R0 (英文念做R nought)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這兩個流行病學上的名詞。現在由於英國發現有顯著變異的新病毒株,傳染力據說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不但公共衛生機構和防疫學者,要重新評估新病毒株的R0和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HIT),我們也會開始在新聞上再接觸到這些名詞。

1,基本傳染數 (R0;R nought)的定義:在沒有外力(如疫苗接種、強制隔離)介入情況下,一個染病的人,在完全沒有免疫力的群體中,平均可以傳播病毒給多少人。這個數字如大於1,這個病毒就有可能造成流行疫疾(epidemic),染病的人數會以指數方式快速增長。新冠病毒依照武漢早期流行的數據,基本傳染數估計為3。現在傳染力增加百分之七十的新病株,可能變成5左右。
2,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當一個群體裡,有免疫力的人的密度越來越大,到了一個程度,病毒找到機會跳到沒有得過病,而又沒有免疫力的人,就越來越難。新病例還是會發生,但是染病人數不會再指數上昇,疫情反會逐漸降溫。到這個地步,病毒感染的流行算是中斷了,也就是說,對這個病毒,這個社群已經產生了群體免疫。

3,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HIT):這個數值代表,要有多少人有免疫力,這個族群才能產生群體免疫? 病毒的傳染力越強,群體免疫閾值也就越高。以下的公式可以用來計算閾值: HIT=1-1/R0  以前,當R0為3時,武漢病毒的群體免疫閾值,用上面的公式算出來是66%。也就是說當一個社群中,有免疫力的人達到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時,這個社群就有望達到群體免疫。現在R0增加到5.1,我算了一下,閾值變成百分之八十了。

如果一個病毒的殺傷力低,得病的人無症狀或輕狀症者多,而重症或死亡病例少時,不採取防疫措施,由病毒任其自然的傳播,也是可以考慮的策略。英國武漢病毒䦕始流行時,就是採取這種我們稱為「佛系防疫」的策略。沒有想到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很快的,倫敦衞生及熱帶病學校專家就指出,這個政策行不通,病人的醫療需求會壓跨英國的醫療體系。英國政府馬上改弦易轍,採更積極的防疫措施。

民眾全面性接種有效而副作用小的疫苗,是使社群達到群體免疫最好的方法。不但對社會的醫療成本最低,不必擔心耗盡社區所能提供的醫療能量,而且對民眾健康的負面影響也最少。以前這個部落格有「疫情是病毒和人類的賽跑」一文。文中提到人和病毒的賽跑,從一開始就是病毒在領先。我們剛剛在世界各地開始打輝瑞公司和Moderna的疫苗,人類有希望藉疫苗之助,一反病毒老是領先的局勢,可以開始超越病毒之時,病毒變異了。美國的佛奇醫師(Dr. Fauci)說過,病毒和你(人類)之間,是病毒而不是你在訂時間表。正當人類希望有了疫苗之後,我們對這個時間表爭取到一些發言權時,病毒變異了。疫苗對新病毒株是否有防疫的效果?新病毒的殺傷力是會變強,還是會轉弱?病毒以後會不會有更多的突變?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跑贏病毒?(跑不䇔不是一個可接受的選項。)這些問題現在都沒有答案。目前可以知道的是我們要跑的路更遠了。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抱歉,健康沒有速成班

回台一陣子,看到一些有關健康的電視節目,顯然是蠻受歡迎的,粉絲不少。了解這個現象,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民眾對健康的重視,憂的是這些節目內容不少頗有爭議之處,所說的往往是未經證實個人觀點,有許多可能誤導觀眾的不正確陳述。

有一個節目標榜 “預防心臟病,三招學起來”,而且以 “可以遠離十大死因”為副題”。節目主持人和一位醫師,表演三招的 “䕶心違動,包括:1,踮腳原地慢跑一分鐘;2,蹲馬步,右手朝右上然後右下各打一拳,重複八次,換左手再上下各打一拳,也是重複八次;3,擺臂運動,右手上左手下,然後左手上右手下擺動八次。整個運動強度小而且時間短(不到五分鐘)。

像這種做了既不出汗,心跳也加快不多的運動,是絕對沒有預防心臟病的效用,更沒有希望會使練習者遠離十大死因。我來分析一下我的論點的根據。

1,促成心血管疾病(心臓病是其中之一)的危險因素(risk factors) 很多,如遺傳、抽煙、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如好靜不動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飲食)等等,缺乏運動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只著重於一個因素,罔顧其他強而有力的眾多致病因素,而妄想要逆轉積多年才形成的心血管病變,真是匪夷所思!

2,毫無疑問的,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是有益心血管的健康。比較有爭議的是,需要有多少運動才會有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以前,專家的意見傾向於,要有高強度且持久的運動才有效。1978年,有一個一萬七千個哈佛畢業生參與的研究發現,每周運動消耗兩千到三千卡的人,心肌梗塞的病例最少,更多的運動並沒有更好。這個報告之後,有益心血管所需的運動量逐漸往下修正。不過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低能量的運動,也可降低心臟病風險的報告。如果這個節目的醫師有這方面的研究,應該到醫學雜誌去發表。

3,一般認為,運動有益心血管健康,是因為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運動 1,可以幫助降血壓,2,可降低身體對胰島素作用的阻抗,因而有利血糖控制,甚至延緩糖尿病的形成,3,改善血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三酸甘油脂,4,有助控制體重,5,促進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um)的健康。我以為,像這個節目所教的如此低強度又短暫的運動,是不可能改善心臓病的任何一個危險因素,所以是看不出對心血管疾病會有好處。也從來沒有人研究過某些肢體的動作,對心臓病的防治特別有效,可以變魔術似的,消除冠狀動脈的病變。

也許有人會說,動比不動好,這節目勸人要動,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這個論點我一半同意如果真正有心臟病的人,被節目所誤導而不去好好診斷治療及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豈不是害了他們,罪過罪過!

台灣的一些有關醫療健康的節目,有一個共通的特點,把獲得健康當成是很簡單、伸手可及的低垂果實(low hanging fruits)。充滿了什麼吃這個兩星期就可清血管,做這個就可以不得心臟病之類的「不實廣告」。抱歉,健康並沒有速成班。健康是要經常維持、用心經營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飲食、常常運動,學會放鬆身心)、控制三高、遵醫囑吃藥之外,別無㨗徑。

美國電視投資節目最大的名嘴,Jim Cramer (吉姆、克萊默)有個每天一小時的節目叫 “瘋錢” (Mad Money)。他曾經因為有觀眾,聽他的建議買股票虧損後告他。現在每天 “瘋錢” 節目一開始前,他就例行先宣布一段法律免責聲明: 「本節目只提供觀眾娛樂和教育」。我建議台灣很多醫療健康有關的電視節目,在開始時也應該加一段:「本節目僅是提供娛樂,並無傳播正確醫藥知識之意」。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面對兩個失去

年紀越大,就越接近要面對「兩個失去」的日子。失去健康和失去生命,是每個人最後免不了要面對的兩件大事。每個人經歷的過程都不一樣,有的人失去健康之後,很快就失去生命,有的人卻是渡過很長一段時間,才離世而去。有些人兩件事之間,生活的品質並不差,有些人不幸從失去健康之後,日子就過得辛苦,才終於抵達彼岸。以前,大多數的人忌諱談到這方面,甚至連想也不願去想。現在忌諱淡化多了。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缺乏對這方面的思考和心理準備。我因為職業的關係,陪伴一些病人走過這兩種失去的歷程,也幫助過病患穿越難關。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以下幾點,我認為可以幫大家準備面對人生這兩個關卡。

1,注意健康上的警訊,面對現實,但不要太耽心還未到來,或還不確定的事:比起較為年輕的人,中老年人健康上出現警訊的機率較高,出現的警訊也多較為嚴重。健康一出問題,年紀大的人,身體的本錢較少,應變能力也往往較弱。害同樣的病,年長的人通常比年輕的人預後要差。所以中老年人,更需要經常注意健康路上可能出現的警訊,但是在前面路況未明時,只要面對現實,也不用過分憂慮。中老年人常會踫到的警訊之一,就是身體上發現了腫瘤。最近受朋友之託,去看一位剛剛發現乳房腫塊的女士。她不願意去做任何檢查,也打定了主意,就是癌症也不開刀,不接受化療/放射治療。我勸告她,腫塊可以是良性或惡性。如果不檢查,可能要觀察好幾個月,才知道可能(不是100%確定)是良性,白耽心一陣子。如果是惡性,再幾個月自然會暴露真相,但可能就把原先開刀後五年存活率85%的一、二期乳癌,拖成只有15%的四期乳癌。我打了一個比喻說,就好像一個球朝著妳飛來,不會因為妳閉眼不看,就不會打到妳。睜著眼看,也許還能使球打到比較不痛的部位。

2,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延緩退化、勤於鍛練:人的體能在二十多歲就已達顛峰。中老年人體能下降的坡度比較年輕人大,而且遇到轉折點急速下降的可能性也比較多。每個人身體機能退化的次序、速度和程度也都不一様。老、病的過程,常常不是直線下降,而是起起伏伏。有些變化是可逆轉的,要力求逆轉;如果無法逆轉,要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接受新事實 (new normal),隨遇而安,以不再惡化為新標的。仔細觀察自已的身體狀況,弱點在那裡,可以加強的,要加強鍛練。如果機能有退化到容易出事故,或需要用輔具,甚至改變起居環境的地步,需要及早發現和處理,不要等到意外發生之後,才亡羊補牢。

3,盡量維持身體的機能:人要失去適能(de-conditioned)很快(因人而異),卧床或不動,一個禮拜就可能會失去適能。而要重返適能(conditioned)常需要兩倍以上的時間(也是因人而異)。中老年人更容易失去,也更難回復適能。老年人有候失去了一項生活上的功能(如走路),就很難再回來。我常常勸病人,每項功能,每日能做的活動,都要盡量保持,尢其是在住院之後,如果需要復健,要努力的做。在醫院時就要注意避免肌力消失。中風的人要保持手足在功能的姿勢。

4,信的人有福了:在醫院中,踫到過一些有堅定宗教信仰的人,他們似乎比較能夠安祥的渡過面臨死亡的日子。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住院醫生時,看到一家人在大家長的病房內,閒話家常,間歇傳出笑聲,沒有一刻有悲哀的氣氛。家人都告訴我,他們深信,以後他們都會在天堂重聚。重症纒身時,人是那麼脆弱;生死關頭之際,人多少都會惶恐。宗教在安撫病患和家屬的悲哀和無助是無可取代的。有信仰的人,不妨多參加宗教活動,多和有共同信仰的人互動。

5,雖說疾病和死亡的痛苦,都只有當事人本身來承受,至親好友也無從替代。但是有親密的人陪同,關心和照顧你,還是會給予你非常有幫助的溫暖和支持。另外有一點,也許有些人沒想到過。我常告訴住院醫師,照顧臨終病人時,也不要忘了照顧病人的家屬。社工人員常告訴我,在病人走了後,家屬常會產生悔恨之情。會怪自己沒有照顧好病人,沒有替病患選擇對的治療方法,甚至認為病人的死是自己的過錯促成的。如果家人在選擇治療方面的意見有分岐時,更容易在病人死亡後,家人產生爭吵。我覺得當你走時,讓家屬可以安心無悔的看你走,也是面對這兩個失去時,可以考量的一點。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