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疫疾(傳染病)有三個字:Endemic指地區重覆出現的小流行;Pandemic指涵蓋很大的地區(國家甚至全球)的大流行;Epidemic則沒有特別界定流行的大小。Endemic是地區居民共業的果報,而像新冠肺炎這樣的pandemic,是人類以往共業的果報,也是人類除了承擔這個果報帶來的浩刧,同時也正在造作的共業。
從共業的角度看疫疾,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人和群體在在傳染病流行中的角色和牽連。從傳染病的消長,可以幫助我們探討業、共業和業報的互動關係。
病毒是肉眼看不見的,不依靠儀器也無從察覺到它的存在。疫疾的傳播絕大多數是在無聲無息,傳者不知、受者也無覺的情況下進行。只有在症狀發作之後,我們才知染上了病,才體會到病毒對我們的影響。業的造作到隨後的果報是視而不見的反應鏈,凡人承受果報之際,往往不能明顯的知道,是何前業造成此果。
是什麼共業牽連出人類新冠肺炎這場浩劫呢?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遭受三場大疫疾的荼毒。其中2003的非典肺炎(SARS)和2019開始的新冠肺炎(COVID-19)都是起源於中國。是像華南野生動物一樣的市場,把動物關在骯髒、而又不人道的狹小籠子裡,造下來的業開始的?還是武漢研究高危險病原體的P4實驗室,疏於衛生隔離管控,意外中病毒外洩?甚至是實驗室動物,被無知貪腐的工作人員,為謀財而偷賣出所造作之業? 還是歸根究底,是海峽對岸那獨裁貪腐的政權,多年來倒行逆施累積下的惡業?本來是局限於武漢/湖北的共業,由於封城前百萬人外逃,幾個月內衍生成全球幾億人要承擔的共業?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希望歷史可以給一個公道。
從個人的層次來看。受感染的機率,當然會受到個人衞生習慣、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前業)。但是外在的因素(共業)可能影響更大。社群的環境衛生、病毒傳播速度的快慢、病情的輕重、整個社群裏病毒負荷(viral loads)有多大,在在都對社群內,個人受感染的機率有很大的影響。得病之後,病情輕重與存亡機率,除了個人的健康狀況外,深受社群醫療能量和醫療需要等外在的條件和行為所左右。
從社群的層次來看。社群組成分子的感染機率決定社群病例的多寡,而社群病例的多寡反過來影響個人感染機會的增減。防疫成敗,往往在於個人的合作與否,而不光是社群防疫政策的良窳。
禁足將近兩個月,美國各州都有人上街抗議,要求解禁。記者訪問時,示威者往往回答「我有行動的自由,得病是我自己的事」,大有好漢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氣派。不幸的是,疫疾不是一個人的事,得病的都有能力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傳給多少人,會不會傳染給你的親友,會不會有人因而喪命,大多不是個人可以掌控的。 或許你以為自己身體強健,染上新冠肺炎,大概會屬於那八成輕症患者。但其實年輕身體好的,也有重症,甚至死亡的,誰也無法保證,你會不會在這個醫療資源緊張之際,成為加重醫療系統負擔的一員。再說,像你這樣的人一多,有可能疫情就要多延燒一段時間。
查佛學辭典時看到一句話,抄錄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不思議業力 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 求避難逃脫”。(有部,昆奈耶四十六)。 如果把這個浩刧,看成人類正在共同承擔的果報和正在一起造作的共業, 人類需要合力來造作眾多善業,才能化解。
‘We are in it together’
謝安民醫師為退休心臟科醫師,曾經擔任過芝加哥榮民醫院的心臓加䕶病房主任,心肺復甦委員會主席。因見許多人對自身的健康管理存在許多的困惑,故想利用退休閒遐之餘,筆耕告訴大家正確的醫學和健康常識。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如何做一個好病人
現代的醫療,強調不同於以往的兩個特點:病人中心(patient centered)和實證醫學(evidenced based medicine)。做一個現代的好病人,已經不僅是有病去看醫師,照醫囑服藥就是了。好病人是自己醫療團隊的主角,平日就要依正確的醫療衞生知識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有病時要能善用醫療資源,和醫療團隊合作,以求得到最佳的療效。
今日的醫師,比我們祖父甚至父母時代的醫師,有多幾十倍的藥可以選擇,不僅如此,他們手中也有許多新的診斷和治療的利器,賦予他們更多的能力,可以挽救以往不治的病人,為病人的健康做更多的貢獻。不幸的是器愈利,一旦錯用了,現代醫師所能帶給病人身心上的傷害,以及財務上的負擔,也是上一輩醫師所望塵莫及的。在另一方面,也常看到,由於病人沒有和醫師溝通合作,而產生了很多問題,醫師的努力,𨚫因為病人的無知或合作不足,而徒勞無功。有時不免為病人扼脆嘆息,有一些不必要的活罪,甚至枉死,是因為病人沒有盡一個好病人的本分。(當然有時是醫療人員沒有做好他們的職責)。
下面幾點,我想可以幫助你做一個好病人:
一,了解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不完全是從遺傳而來,家族的居住環境和飲食生活習慣也有影響。大家都知道很多病有遺傳性,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三高以及一些癌症(如大腸、乳房和卵巢癌等)。遺傳的傾向不一,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也各異。知道自己尊親屬及兄弟姐妹所患的疾病,不僅在自己有病時,可能幫助醫師診斷,而且有助於自己的保健。近親中如有在55歳(男性)或65歳(女性)以前有冠心病的人,更要從小就從飲食、生活習慣中多注意,以求降低冠心病的風險。並且多留意自己有無心血管病的徵兆,以便早日診斷,即時治療。家族病史再加新發明的基因檢測,醫師可以更精確的評估病人得某些癌症的機率。乳癌中有5-10%是屬於遺傳性癌症症候群。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人,醫師可以在較年輕時開始篩檢,也可以較常篩檢。他們如果有乳癌基因(BRCA1或2)他們一輩子內得乳癌的機會可高達百分之六十,卵巢癌百分之四十。做家長的有責任把家族病史告知子孫。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不只可以幫助醫師了解你,對全家的保健也很重要。
二,了解自己的病歴 台灣健保和病歴電腦化之後,這一項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常旅遊或國內、國外兩地跑的讀者,最好還是準備一份自己的病歴摘要 ,自己過去害過什麼病,動過什麼刀,對什麼藥或食物有何種過敏反應(是休克或蕁痲疹),都該有個清單。從事過有污染性職業,常與動物接觸,曾經去過疫區或衞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等資料也要包括在內。當對你不熟的醫師看到檢驗報告,(包括血液和尿的檢查,X光、掃描、心電圖等)常常需要和以前的結果相比較,所以最好能凖備一份最近的報告。我自己就放了一張心電圖的縮影複印在皮夾裡。
三,清楚自己的發病過程 我們看病,通常先要了解病人主要的症狀是什麼(主訴),什麼時候開始,如何開始的,有沒有其他相關連的症狀,有什麼行為,可以減輕或加重不舒服。有了詳細的發病史後,再加上觀察及檢查一番,心裏有了幾個可能的推斷(working diagnosis),然後再用抽血、驗尿、X光等診斷工具,來證實或修正這些推斷。醫師最頭痛的就是有些病人,一問三不知,口口聲聲”Doctor, you know, you know” (醫師,你知道啊)。有時真想駡他,你不告訴我怎麼知道你是怎樣不舒服。如果症狀和病程的描述不淸楚,或沒條沒理,不符合已知疾病的典型,醫師的推斷無法減少到少數幾個可能性,只好多做點檢查,冀望於檢查的異常中抓到蛛絲馬跡。這樣不但多花錢,多受罪,而且還可能延誤診療而使病情加重。心臟病的症狀,並不一定,更常不限於心窩,有時肩胛,喉部,手肘或其他地方也會不舒服;也不見得有胸痛,有時候是覺得悶或有壓迫感,甚至只覺得呼吸困難,所以你去找醫師雖然是為了某些困擾你最甚的症狀,也別忽略了其他的不適。好醫師要是個好的觀察者,能看到病人的變化。一個好病人,也要是自己身體的好觀察者,體會身體的變異,並且能將之明白的告訴醫師。到底是自己的身體,自己有責任記下故障的經過。
四,知道自己患的是什麼病 在維護健康的團隊中,病人所負的責任越來越大。醫療團隊要依病人的教育程度,讓他們了解和自己的病有關的一些基本常識,而非老式的醫病關係,僅僅要求病人定期回診,按指示吃藥。病人應該知道簡單的病理,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得了這個病的人,和正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要注意些什麼;症狀有什麼變化時要跟醫護人員聯絡;有什麼情況則應該趕快去醫院;可能會有什麼併發症。並非要病患去修醫學院的課程,也不是要病人一知半解的自己當醫師,而是要病人有適當的正確知識好照顧自己。心臟病發作而死的人,有不少死於到達醫院之前,其中有些人是把心肌梗塞的症狀誤以為是胃不舒服,而未能及時趕到醫院。健康的維護以及疾病的療養,醫護人員只是其中一環,主要還是要靠病人。
五,了解自己吃的藥 以前臺灣的醫師兼賣藥,又怕病人看一次後就自己去藥房買藥,不再回來。所以醫師不太讓病人知道給的是什麼藥。只知道白包是飯前、紅包飯後吃。藥包內有藥粉和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藥丸;有主要的藥也配有維他命和胃藥等等。病人往往不知道吃什麼藥、為什麼吃和劑量多少。現在好多了,美國和台灣拿藥時,大多有印一份藥的説明和用法指示給病人。但是請務必要小心的看。有些醫院還有藥劑師可以諮商。要知道有些藥要空腹吃,否則吸收不好,達不到所要的效果。有些藥要飯後吃比較不傷胃。每天吃三次和每八小時吃一次不一樣;有些藥血中濃度很重要,比較適合吃藥時間間隔一定。上次醫師開給你太太的抗生素,對你這次感染的病菌不一定管用,所以不要吃別人或以前剩下的藥。甲藥有時會影響乙藥的吸收或代謝,因而有可能會增加乙藥的副作用或減少藥效。現在的藥太多了,藥效也比以往的好,就是要用得對。這些要注意的地方太多,醫護人員可以用電腦列印出來,病人也可以和他們諮商。
六,信任你的醫師 「疑者不用,用者不疑」這句話可以適用於醫師與病人的關係上。每次回台,都有人介紹朋友來要我給意見。我發覺,有些人可能要從甲醫來印證乙醫的話,而又用乙醫來核對甲、乙的建議,到最後還是選擇自己最聽得進去的(不見得是最好)建議。專業性的事,了解不夠時很難傳話。我在醫院會診,有時和病人的主治醫師面談之後,才知道住院醫師轉告我的,和主治醫師的原意完全不同。醫師之間猶如此,更不用說病人了。找一個可信任的醫師,和他合作,如果他的建議你有疑慮或不同意,可以開誠佈公的和他討論,甚至要求second opinion或會診,讓你的醫師和會診醫師去談,也不要私下陽奉陰違。
七,要有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 現在網路發達,電視、報紙、雜誌上資訊氾濫,問題不在缺乏資訊,而是假消息太多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必要累積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不要輕信廣告、道聽塗說或網路上的假消息。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做為此文的結束。念書時,在學校餐廳,聽到男職員提起他的親戚昏倒兩次。一位女職員馬上權充醫療顧問説「我先生以前也是常頭暈,有時暈得都要昏倒了。有人教他一個秘方,吃豬肝,吃了半年就好了。」頭暈/昏倒的原因很多,女職員的先生有可能是貧血,吃豬肝也許有幫助,或許碰巧其他因素改善而不再頭暈了。而男職員親戚的昏倒,也許是不整脈或其他比較嚴重的毛病所引起的,不去求醫而光吃豬肝,或許會有危險。民眾的保健常識,對國民健康很重要。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幾點,能幫助讀者做個好病人。篇幅的限制,也許有未解釋清楚之處,如果有疑問,請留言,我會盡力回覆。
今日的醫師,比我們祖父甚至父母時代的醫師,有多幾十倍的藥可以選擇,不僅如此,他們手中也有許多新的診斷和治療的利器,賦予他們更多的能力,可以挽救以往不治的病人,為病人的健康做更多的貢獻。不幸的是器愈利,一旦錯用了,現代醫師所能帶給病人身心上的傷害,以及財務上的負擔,也是上一輩醫師所望塵莫及的。在另一方面,也常看到,由於病人沒有和醫師溝通合作,而產生了很多問題,醫師的努力,𨚫因為病人的無知或合作不足,而徒勞無功。有時不免為病人扼脆嘆息,有一些不必要的活罪,甚至枉死,是因為病人沒有盡一個好病人的本分。(當然有時是醫療人員沒有做好他們的職責)。
下面幾點,我想可以幫助你做一個好病人:
一,了解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不完全是從遺傳而來,家族的居住環境和飲食生活習慣也有影響。大家都知道很多病有遺傳性,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三高以及一些癌症(如大腸、乳房和卵巢癌等)。遺傳的傾向不一,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也各異。知道自己尊親屬及兄弟姐妹所患的疾病,不僅在自己有病時,可能幫助醫師診斷,而且有助於自己的保健。近親中如有在55歳(男性)或65歳(女性)以前有冠心病的人,更要從小就從飲食、生活習慣中多注意,以求降低冠心病的風險。並且多留意自己有無心血管病的徵兆,以便早日診斷,即時治療。家族病史再加新發明的基因檢測,醫師可以更精確的評估病人得某些癌症的機率。乳癌中有5-10%是屬於遺傳性癌症症候群。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人,醫師可以在較年輕時開始篩檢,也可以較常篩檢。他們如果有乳癌基因(BRCA1或2)他們一輩子內得乳癌的機會可高達百分之六十,卵巢癌百分之四十。做家長的有責任把家族病史告知子孫。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不只可以幫助醫師了解你,對全家的保健也很重要。
二,了解自己的病歴 台灣健保和病歴電腦化之後,這一項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常旅遊或國內、國外兩地跑的讀者,最好還是準備一份自己的病歴摘要 ,自己過去害過什麼病,動過什麼刀,對什麼藥或食物有何種過敏反應(是休克或蕁痲疹),都該有個清單。從事過有污染性職業,常與動物接觸,曾經去過疫區或衞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等資料也要包括在內。當對你不熟的醫師看到檢驗報告,(包括血液和尿的檢查,X光、掃描、心電圖等)常常需要和以前的結果相比較,所以最好能凖備一份最近的報告。我自己就放了一張心電圖的縮影複印在皮夾裡。
三,清楚自己的發病過程 我們看病,通常先要了解病人主要的症狀是什麼(主訴),什麼時候開始,如何開始的,有沒有其他相關連的症狀,有什麼行為,可以減輕或加重不舒服。有了詳細的發病史後,再加上觀察及檢查一番,心裏有了幾個可能的推斷(working diagnosis),然後再用抽血、驗尿、X光等診斷工具,來證實或修正這些推斷。醫師最頭痛的就是有些病人,一問三不知,口口聲聲”Doctor, you know, you know” (醫師,你知道啊)。有時真想駡他,你不告訴我怎麼知道你是怎樣不舒服。如果症狀和病程的描述不淸楚,或沒條沒理,不符合已知疾病的典型,醫師的推斷無法減少到少數幾個可能性,只好多做點檢查,冀望於檢查的異常中抓到蛛絲馬跡。這樣不但多花錢,多受罪,而且還可能延誤診療而使病情加重。心臟病的症狀,並不一定,更常不限於心窩,有時肩胛,喉部,手肘或其他地方也會不舒服;也不見得有胸痛,有時候是覺得悶或有壓迫感,甚至只覺得呼吸困難,所以你去找醫師雖然是為了某些困擾你最甚的症狀,也別忽略了其他的不適。好醫師要是個好的觀察者,能看到病人的變化。一個好病人,也要是自己身體的好觀察者,體會身體的變異,並且能將之明白的告訴醫師。到底是自己的身體,自己有責任記下故障的經過。
四,知道自己患的是什麼病 在維護健康的團隊中,病人所負的責任越來越大。醫療團隊要依病人的教育程度,讓他們了解和自己的病有關的一些基本常識,而非老式的醫病關係,僅僅要求病人定期回診,按指示吃藥。病人應該知道簡單的病理,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得了這個病的人,和正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要注意些什麼;症狀有什麼變化時要跟醫護人員聯絡;有什麼情況則應該趕快去醫院;可能會有什麼併發症。並非要病患去修醫學院的課程,也不是要病人一知半解的自己當醫師,而是要病人有適當的正確知識好照顧自己。心臟病發作而死的人,有不少死於到達醫院之前,其中有些人是把心肌梗塞的症狀誤以為是胃不舒服,而未能及時趕到醫院。健康的維護以及疾病的療養,醫護人員只是其中一環,主要還是要靠病人。
五,了解自己吃的藥 以前臺灣的醫師兼賣藥,又怕病人看一次後就自己去藥房買藥,不再回來。所以醫師不太讓病人知道給的是什麼藥。只知道白包是飯前、紅包飯後吃。藥包內有藥粉和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藥丸;有主要的藥也配有維他命和胃藥等等。病人往往不知道吃什麼藥、為什麼吃和劑量多少。現在好多了,美國和台灣拿藥時,大多有印一份藥的説明和用法指示給病人。但是請務必要小心的看。有些醫院還有藥劑師可以諮商。要知道有些藥要空腹吃,否則吸收不好,達不到所要的效果。有些藥要飯後吃比較不傷胃。每天吃三次和每八小時吃一次不一樣;有些藥血中濃度很重要,比較適合吃藥時間間隔一定。上次醫師開給你太太的抗生素,對你這次感染的病菌不一定管用,所以不要吃別人或以前剩下的藥。甲藥有時會影響乙藥的吸收或代謝,因而有可能會增加乙藥的副作用或減少藥效。現在的藥太多了,藥效也比以往的好,就是要用得對。這些要注意的地方太多,醫護人員可以用電腦列印出來,病人也可以和他們諮商。
六,信任你的醫師 「疑者不用,用者不疑」這句話可以適用於醫師與病人的關係上。每次回台,都有人介紹朋友來要我給意見。我發覺,有些人可能要從甲醫來印證乙醫的話,而又用乙醫來核對甲、乙的建議,到最後還是選擇自己最聽得進去的(不見得是最好)建議。專業性的事,了解不夠時很難傳話。我在醫院會診,有時和病人的主治醫師面談之後,才知道住院醫師轉告我的,和主治醫師的原意完全不同。醫師之間猶如此,更不用說病人了。找一個可信任的醫師,和他合作,如果他的建議你有疑慮或不同意,可以開誠佈公的和他討論,甚至要求second opinion或會診,讓你的醫師和會診醫師去談,也不要私下陽奉陰違。
七,要有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 現在網路發達,電視、報紙、雜誌上資訊氾濫,問題不在缺乏資訊,而是假消息太多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必要累積正確的基本醫藥常識,不要輕信廣告、道聽塗說或網路上的假消息。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做為此文的結束。念書時,在學校餐廳,聽到男職員提起他的親戚昏倒兩次。一位女職員馬上權充醫療顧問説「我先生以前也是常頭暈,有時暈得都要昏倒了。有人教他一個秘方,吃豬肝,吃了半年就好了。」頭暈/昏倒的原因很多,女職員的先生有可能是貧血,吃豬肝也許有幫助,或許碰巧其他因素改善而不再頭暈了。而男職員親戚的昏倒,也許是不整脈或其他比較嚴重的毛病所引起的,不去求醫而光吃豬肝,或許會有危險。民眾的保健常識,對國民健康很重要。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幾點,能幫助讀者做個好病人。篇幅的限制,也許有未解釋清楚之處,如果有疑問,請留言,我會盡力回覆。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前缐來的消息(2)和心得
自從四月二十九和大家分享後,前缐傳來的消息,有好有壞。在這人心惶惶的日子,我們就先談談好消息吧。
新冠肺炎延燒了幾個月,一點一滴的,我們更了解這個病毒對肺臓生理/病理的影響。隨著更多的了解,活療的結果也有相當的進步。
疫情開始不久,從武漢/湖北的報告都說類固醇的效果不彰,甚至有害,不該使用。但是最近紐約哥大醫學院的經驗就不是這樣,他們發現如果選對病人,劑量對,用的時間對(在第二周才開始用,而不是中國的第一周),死亡率和發病率(morbidity)可以減少百分之三十。另外有一個抑制介白素6(interluken 6)的藥,最先由於不敢用類固醇,單獨用這種藥,效果很不好,後來和類固醇一起使用,效果很好,百分之七十五的病人病情改善。
由於對病毒影響肺生理的了解更多,治療低血氧和肺炎這一塊,也有顯著的進步。這方面的改變有:1,可以讓病人的血氧掉到比以往容許的指標還低,因而減少了插管、上呼吸器的病例,2,病人面朝下躺,有助於減少肺的無效空間(dead space),因而幫助提高血氧,3,對呼吸器的使用(參數設定)以及靜脈輸液的數量,更合乎病人肺炎的生理變化。這幾樣治療上的改變,使需要插管的病人減少,腎臟功能出問題的人也減少,死亡率也降低。
另一個進步的地方是大家開始了解,新冠肺炎病血栓的問題。動脈血栓形成可以造成腦中風,脾臟或手/腳趾缺血壞死等併發症。而靜脈血栓可以發生在下肢深層靜脈,導致下肢腫漲,或者延伸移到肺動脈,而造成肺動脈栓塞,加重低血氧,甚至致死。抗凝血治療成了新冠肺炎治療的重要一環,無疑的有助於改善臨床狀況及降低死亡率。目前還不很清楚的是,如何決定誰需要用抗凝血治療?用那一種方式?
前缐來的壞消息是,歐美各國最近又發現一種可能和新冠病毒有關的小兒科疾病。這種病和以前很少見的一個兒科的病(Kawasaki disease)類似,但是罕見的病突然出現那麼多,引起醫師的注意。病人中有許多(但非全部)有證據得了新冠病毒。
二零一九年年底,新冠病毒猶如一隻大象闖入人間。很短時間內就橫掃千軍,各地醫院住滿了病患。醫護人員既要忙於照顧病人,却又對這隻大象的能耐缺少全盤了解,宛如盲人摸象(而且還是狂奔中的象)只能從摸索中,漸漸的了解它。摸索過程出了些錯誤,治療成效也不合理想。
新冠肺炎的主戰場在肺臓,我們用肺做例子來看新冠肺炎的凶險。這種病毒很兇,進入人體後,可以急速複製,很快的產生大面積的肺組織破壞,也產生很多分泌物堵塞支氣管和肺泡,這是它導致病人呼吸衰竭的一條途徑。另一個途徑,是當身體一般的免疫戰士無法對付病毒時,大約在發病後七、八天時。身體就拿出核武器—-細胞素(cytokines),結果這個武器敵我不分,傷害了自己的肺了。這是使病人走上呼吸衰竭的另一個途徑。還有人,病毒未去,肺又有了細菌或黴菌的繼發感染,雪上加霜,很可能把病人推向呼吸衰竭。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由於臥床過久,加上最近發現的,新冠肺炎病人容易有血栓的特性,下肢靜脈的血栓跑到肺動脈去,又是一個促成呼吸衰竭的因素。可見新冠肺炎,肺臓的變化多端,而且迅速,每個階段病變的性質,和所需要的治療也有不同。
常告訴我的學生,醫師可分三等。一等醫師可以預見可能發生的狀況,而超前佈署;二等醫師變化一產生,馬上查覺,迅速反應,滅火於大火形成之前;三等醫師,變化發生了也茫然不知,到事態嚴重了,才想去救治。到了病人呼吸衰竭的重症,死亡率高,醫療團隊(不僅是一兩個醫䕶人員)的品質的好壞,對病人的結局影響非常大。
昨天看了一個新冠肺炎痊癒的醫師寫的文章。他說”We learn as we sail”, 我加了一段,”We learn as we sail through the storm!” (我們駕帆船渡過暴風雨時,邊學邊操帆)。醫療界真的是一邊學,一邊努力的治療新冠肺炎的病人。
新冠肺炎延燒了幾個月,一點一滴的,我們更了解這個病毒對肺臓生理/病理的影響。隨著更多的了解,活療的結果也有相當的進步。
疫情開始不久,從武漢/湖北的報告都說類固醇的效果不彰,甚至有害,不該使用。但是最近紐約哥大醫學院的經驗就不是這樣,他們發現如果選對病人,劑量對,用的時間對(在第二周才開始用,而不是中國的第一周),死亡率和發病率(morbidity)可以減少百分之三十。另外有一個抑制介白素6(interluken 6)的藥,最先由於不敢用類固醇,單獨用這種藥,效果很不好,後來和類固醇一起使用,效果很好,百分之七十五的病人病情改善。
由於對病毒影響肺生理的了解更多,治療低血氧和肺炎這一塊,也有顯著的進步。這方面的改變有:1,可以讓病人的血氧掉到比以往容許的指標還低,因而減少了插管、上呼吸器的病例,2,病人面朝下躺,有助於減少肺的無效空間(dead space),因而幫助提高血氧,3,對呼吸器的使用(參數設定)以及靜脈輸液的數量,更合乎病人肺炎的生理變化。這幾樣治療上的改變,使需要插管的病人減少,腎臟功能出問題的人也減少,死亡率也降低。
另一個進步的地方是大家開始了解,新冠肺炎病血栓的問題。動脈血栓形成可以造成腦中風,脾臟或手/腳趾缺血壞死等併發症。而靜脈血栓可以發生在下肢深層靜脈,導致下肢腫漲,或者延伸移到肺動脈,而造成肺動脈栓塞,加重低血氧,甚至致死。抗凝血治療成了新冠肺炎治療的重要一環,無疑的有助於改善臨床狀況及降低死亡率。目前還不很清楚的是,如何決定誰需要用抗凝血治療?用那一種方式?
前缐來的壞消息是,歐美各國最近又發現一種可能和新冠病毒有關的小兒科疾病。這種病和以前很少見的一個兒科的病(Kawasaki disease)類似,但是罕見的病突然出現那麼多,引起醫師的注意。病人中有許多(但非全部)有證據得了新冠病毒。
二零一九年年底,新冠病毒猶如一隻大象闖入人間。很短時間內就橫掃千軍,各地醫院住滿了病患。醫護人員既要忙於照顧病人,却又對這隻大象的能耐缺少全盤了解,宛如盲人摸象(而且還是狂奔中的象)只能從摸索中,漸漸的了解它。摸索過程出了些錯誤,治療成效也不合理想。
新冠肺炎的主戰場在肺臓,我們用肺做例子來看新冠肺炎的凶險。這種病毒很兇,進入人體後,可以急速複製,很快的產生大面積的肺組織破壞,也產生很多分泌物堵塞支氣管和肺泡,這是它導致病人呼吸衰竭的一條途徑。另一個途徑,是當身體一般的免疫戰士無法對付病毒時,大約在發病後七、八天時。身體就拿出核武器—-細胞素(cytokines),結果這個武器敵我不分,傷害了自己的肺了。這是使病人走上呼吸衰竭的另一個途徑。還有人,病毒未去,肺又有了細菌或黴菌的繼發感染,雪上加霜,很可能把病人推向呼吸衰竭。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由於臥床過久,加上最近發現的,新冠肺炎病人容易有血栓的特性,下肢靜脈的血栓跑到肺動脈去,又是一個促成呼吸衰竭的因素。可見新冠肺炎,肺臓的變化多端,而且迅速,每個階段病變的性質,和所需要的治療也有不同。
常告訴我的學生,醫師可分三等。一等醫師可以預見可能發生的狀況,而超前佈署;二等醫師變化一產生,馬上查覺,迅速反應,滅火於大火形成之前;三等醫師,變化發生了也茫然不知,到事態嚴重了,才想去救治。到了病人呼吸衰竭的重症,死亡率高,醫療團隊(不僅是一兩個醫䕶人員)的品質的好壞,對病人的結局影響非常大。
昨天看了一個新冠肺炎痊癒的醫師寫的文章。他說”We learn as we sail”, 我加了一段,”We learn as we sail through the storm!” (我們駕帆船渡過暴風雨時,邊學邊操帆)。醫療界真的是一邊學,一邊努力的治療新冠肺炎的病人。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已知和未知
以前還在工作時,偶爾會叫學生,對一個課題,把已知的事項列出來,然後列出未知或未確定的事項。聰明而又對這個課題特別有興趣的學生,我會叫他們想,要如何去研究未知事項。
現在我想在這裏為大家整理一下,有關新冠病毒,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
已知:
1,我們知道這個病毒是屬於RNA virus。相較於另一類DNA virus, 這種病毒比較會突變,比較難有一個長久有效的疫苗,而且就算感染過後,產生的免疫力可能不太能持久,因為過一段時間後,你的免疫系統,可能會不認得改頭換面的它了。新冠病毒的正式名稱是SARS-CoV-2, 所造成的病症叫做COVID-19。它和非典肺炎SARS的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其他還有四種感冒的病原體,也是屬冠狀病毒。
2,感染到新冠病毒的人,有許多無症狀或輕症狀病人(估計約百分之八十)。約有百分之二十需要住院,百分之十四重症,百分之六左右要進加護病房。平均死亡率大約是2.3%,比非典肺炎低。但是各國的死亡率差別很大。高死亡率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重症病例增加太快,遠超過當地所能提供的重症病床以及呼吸機數目。年紀大和有慢性病的人,死亡率較高。美國的死亡病例有三分之一是養老院居民。年輕又健康的人也有死亡的,他們的死因和年紀大的不太一樣。
3,臨床過程:無症狀或已感染而尚未有病狀的人,都可以檢篩出病毒,也具有傳染力。但是剛開始有症狀的人,病毒脱落(virus shedding)量最多,也最有傳染力。從發病到呼吸困難,5-8天(中值medium);從發病到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8-12天(中值)。
4,雖然新冠病毒主要侵襲呼吸系統,但是全身各器官都有可能找到病毒為患的證據。其實這也不奇怪,病毒主要是靠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而能進入細胞內。全身很多器官的細胞都有ACE2受體,都可以開門給病毒進去。
5,新冠病毒是很新的病毒,而且來勢洶洶。從來沒有一個病給全球幾乎每一個國家,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帶來那麼多的重症病患,也吸引了全世界一流的醫師和科學家,投入照顧病患,及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期刊每期都有數篇有關COVID-19的文章。各期刊對送審有關新冠病毒/肺炎的論文,都一改平常嚴格審核而後發表的政策,而爭相採取快速通關發表。所以期刊上的學術文章,良莠不齊。有家醫學雜誌出版社的期刊中,就有四十多篇文章,由於各種問題,作者(大部分是來自中國)不得不撤回已經刊登的論文。所以有些現在以為已知的,也許以後會被修正,甚至推翻。
未知:
1,病毒在人體內可以存在多久?目前還不確定。病人的症狀消失後,呼吸道的病毒脫落快速減少。在住院病人,12-20天(中值)還可以檢測到病毒脫落,年老和病重的人久一些。也有存在更長久的個例。不過能夠檢測到病毒,並不代表體內還有有活力,能傳染的病毒。(專家相信是殘餘的病毒RNA)。
2,新冠肺炎好了以後,(短期)會不會再感染?目前沒有證據。有些人篩檢陰性後又變為陽性(所謂的「復陽」)。據我了解,目前專家並不認為這是再感染的證據。
3,檢查病毒抗體有沒有用?目前還不知道。首先美國目前市面上的抗體檢驗產品,有不少準確度不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前幾天才宣布要加強管理。其次,我們還不知道,有抗體是否就是有免疫,不會再度感染。有待以後的研究來解答這個問題。同樣是病毒引起的病登革熱得過後就還有可能感染,而且再感染有可能比第一次嚴重。但是麻疹就不會。第三,新冠病毒抗體的試劑有可能和其他冠狀病毒的抗體產生交义反應(cross reaction)。像台灣一樣,人口中感染率很小,抗體檢驗的假陽性要非常非常低,否則陽性預測值不高(也就是檢驗結果陽性者有病的比例不高)。
4,新冠肺炎會有什麼後遺症?現在還在觀察研究。已經知道有不少病人出院後,還需要吸氧氣。還不知道有多少病人的肺,是否會有纖維化或其他後遺症。出院病人中也注意到有認知功能下降的問題,會不會持續還不清楚。
5,這次疫情控制之後,新冠肺炎會不會再回來,會不會「流感化」。目前專家的意見是會,而且有人推測了假如沒有疫苗,三個未來疫情的設想(scenario )(Michael Osterholm and colleagu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設想一:在這次流行過後,在可見的未來,疫情將如山峯、山谷,起起伏伏,疫峯會比今年春天的一半低,夏天會是山谷,秋天可能和別種流感一同流行而現高峯。目前的共識是,新冠病毒會有季節性,但是熱和潮溼的夏天只會減少而不能消除新冠肺炎。
設想二:類似歷史上幾次流感的過程。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三月開始流行。夏天病例減少,六個月後,秋天疫情大爆發,第二波的流行更凶惡,疫情再降低後,隔年初又有第三波小流行,隨後西班牙流感就銷聲匿跡。一九五七的流感和二零零九的豬流感都是走類似的軌跡。專家認為第一波流行和第二波超大流行,使染過病有抵抗力的人多到可以產生群體免疫的程度,是隔年疫疾消失的原因。
設想三:在目前的流行減退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又來一個流行,沒有超級流行可促成群體免疫,但是流行峯頭一個接一個,依各個城市防疫措施得力與否,加上一些偶然變數,每個城市、每次流行大小程度各異。
所以看起來,新冠肺炎很可能會繼續延燒,我們因為這次疫情而產生的生活習慣之改變,社交距離、各種程度的隔離等等防疫對策,三兩年內,大概是無法擺脫。
現在我想在這裏為大家整理一下,有關新冠病毒,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
已知:
1,我們知道這個病毒是屬於RNA virus。相較於另一類DNA virus, 這種病毒比較會突變,比較難有一個長久有效的疫苗,而且就算感染過後,產生的免疫力可能不太能持久,因為過一段時間後,你的免疫系統,可能會不認得改頭換面的它了。新冠病毒的正式名稱是SARS-CoV-2, 所造成的病症叫做COVID-19。它和非典肺炎SARS的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其他還有四種感冒的病原體,也是屬冠狀病毒。
2,感染到新冠病毒的人,有許多無症狀或輕症狀病人(估計約百分之八十)。約有百分之二十需要住院,百分之十四重症,百分之六左右要進加護病房。平均死亡率大約是2.3%,比非典肺炎低。但是各國的死亡率差別很大。高死亡率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重症病例增加太快,遠超過當地所能提供的重症病床以及呼吸機數目。年紀大和有慢性病的人,死亡率較高。美國的死亡病例有三分之一是養老院居民。年輕又健康的人也有死亡的,他們的死因和年紀大的不太一樣。
3,臨床過程:無症狀或已感染而尚未有病狀的人,都可以檢篩出病毒,也具有傳染力。但是剛開始有症狀的人,病毒脱落(virus shedding)量最多,也最有傳染力。從發病到呼吸困難,5-8天(中值medium);從發病到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8-12天(中值)。
4,雖然新冠病毒主要侵襲呼吸系統,但是全身各器官都有可能找到病毒為患的證據。其實這也不奇怪,病毒主要是靠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而能進入細胞內。全身很多器官的細胞都有ACE2受體,都可以開門給病毒進去。
5,新冠病毒是很新的病毒,而且來勢洶洶。從來沒有一個病給全球幾乎每一個國家,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帶來那麼多的重症病患,也吸引了全世界一流的醫師和科學家,投入照顧病患,及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期刊每期都有數篇有關COVID-19的文章。各期刊對送審有關新冠病毒/肺炎的論文,都一改平常嚴格審核而後發表的政策,而爭相採取快速通關發表。所以期刊上的學術文章,良莠不齊。有家醫學雜誌出版社的期刊中,就有四十多篇文章,由於各種問題,作者(大部分是來自中國)不得不撤回已經刊登的論文。所以有些現在以為已知的,也許以後會被修正,甚至推翻。
未知:
1,病毒在人體內可以存在多久?目前還不確定。病人的症狀消失後,呼吸道的病毒脫落快速減少。在住院病人,12-20天(中值)還可以檢測到病毒脫落,年老和病重的人久一些。也有存在更長久的個例。不過能夠檢測到病毒,並不代表體內還有有活力,能傳染的病毒。(專家相信是殘餘的病毒RNA)。
2,新冠肺炎好了以後,(短期)會不會再感染?目前沒有證據。有些人篩檢陰性後又變為陽性(所謂的「復陽」)。據我了解,目前專家並不認為這是再感染的證據。
3,檢查病毒抗體有沒有用?目前還不知道。首先美國目前市面上的抗體檢驗產品,有不少準確度不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前幾天才宣布要加強管理。其次,我們還不知道,有抗體是否就是有免疫,不會再度感染。有待以後的研究來解答這個問題。同樣是病毒引起的病登革熱得過後就還有可能感染,而且再感染有可能比第一次嚴重。但是麻疹就不會。第三,新冠病毒抗體的試劑有可能和其他冠狀病毒的抗體產生交义反應(cross reaction)。像台灣一樣,人口中感染率很小,抗體檢驗的假陽性要非常非常低,否則陽性預測值不高(也就是檢驗結果陽性者有病的比例不高)。
4,新冠肺炎會有什麼後遺症?現在還在觀察研究。已經知道有不少病人出院後,還需要吸氧氣。還不知道有多少病人的肺,是否會有纖維化或其他後遺症。出院病人中也注意到有認知功能下降的問題,會不會持續還不清楚。
5,這次疫情控制之後,新冠肺炎會不會再回來,會不會「流感化」。目前專家的意見是會,而且有人推測了假如沒有疫苗,三個未來疫情的設想(scenario )(Michael Osterholm and colleagu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設想一:在這次流行過後,在可見的未來,疫情將如山峯、山谷,起起伏伏,疫峯會比今年春天的一半低,夏天會是山谷,秋天可能和別種流感一同流行而現高峯。目前的共識是,新冠病毒會有季節性,但是熱和潮溼的夏天只會減少而不能消除新冠肺炎。
設想二:類似歷史上幾次流感的過程。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三月開始流行。夏天病例減少,六個月後,秋天疫情大爆發,第二波的流行更凶惡,疫情再降低後,隔年初又有第三波小流行,隨後西班牙流感就銷聲匿跡。一九五七的流感和二零零九的豬流感都是走類似的軌跡。專家認為第一波流行和第二波超大流行,使染過病有抵抗力的人多到可以產生群體免疫的程度,是隔年疫疾消失的原因。
設想三:在目前的流行減退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又來一個流行,沒有超級流行可促成群體免疫,但是流行峯頭一個接一個,依各個城市防疫措施得力與否,加上一些偶然變數,每個城市、每次流行大小程度各異。
所以看起來,新冠肺炎很可能會繼續延燒,我們因為這次疫情而產生的生活習慣之改變,社交距離、各種程度的隔離等等防疫對策,三兩年內,大概是無法擺脫。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如何辨識網路上的假劣醫療訊息
朋友常會轉傳一些醫療訊息,徵詢我的意見。不幸的是這些訊息十有七、八是不正確的,有些可以說是荒謬到可笑的地步,有些甚至是有害的。我一年總要寫五、六篇反駁假劣醫療訊息的po文。有時相同的假消息,一再的由不同族群傳過來,我的駁文也可recycle重複使用。很久以來,就想寫一篇文章,討論如何鍊就火眼金睛,好一眼看穿假消息。
以下我把幾個典型假消息的破綻指出,也許可以幫助讀者不為之所騙。
1,移花接木型的假消息。前幾天收到兩次同樣的影片。第一次看了,我笑得幾乎把茶水噴出來。影片是白宮的記者會,川普和佛奇(Fauci)醫師都在那裡,瑞士羅氏(Roche)藥廠的人,在宣布他們生產的新冠病毒檢驗方法,已經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可是影片上的中英文字幕,寫的是病毒疫苗已經準備好了,將在下周日推出。更離譜的是假消息的作者,一點醫學常識也沒有,並不知道疫苗是用來預防而不是治療。而且說注射後三小時治瘉,真是胡扯。像這種用真影片傳假消息,影片聲帶和字幕風牛馬不相及,是假消息中最低級的一種。
2,搭便車型的假消息。當某個醫藥消息開始流傳後,很快就有人拿這個消息,加油潻醋製作假訊息。很抱歉,搭的便車也許是真的,車上塞的都是假貨。有人藉新冠病毒可能在上呼吸道停留兩天以及病毒不耐濕熱的說法,製造了洗鼻子、嗽口、喝熱鹽水等,不合理也不曾證實的,防止感染新冠肺炎的方法。
3,冒用權威名義的假消息。偶爾也會收到以國內外醫學權威之名發表的訊息。根據我的判斷,這種訊息,常常不但不是那些權威傳出來的、而且內容使人懐疑是對該项目有心得的人之陳述。其實假訊息不只是在網上流傳,被冒名的人也不限於醫師。前陣子,英國太陽報不是登了一封比爾蓋茨的西貝公開信嗎?那封信其實寫得很好。我常想,如果創作假消息的人,那麼相信自己的言論,為何不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用真名發表呢。
4,用邏輯障眼法的假消息。如果我告訴你,甲可以治乙病。相信的人可能不多。不過如果我告訴你,甲可以造成丙,或改變丁,所以可以治乙病,相信的人就多了。僅管甲是否會造成丙,或改變丁,丙或丁是否真的對乙病有幫助,都沒有證據,甚至沒有解䆁,只是存在於造假消息者心裏的惴測,這樣子,一個假消息,用每一步都充滿了漏洞的邏輯包裝後,就賣得出去。我請教過一個腸胃科醫師,看他有沒有冶胃食道逆流的撇心得。他介紹我吃一種很特別的丙種維生素製劑。正在不解維生丙和胃食道逆流的關係時,他丟了一句話,”胃是人體最髒的地方,丙種維生素是抗氧化劑”。髒在這裏的定義是什麼?髒和逆流有什麼關係,抗氧化劑在胃裡可以起作用?對我而言,這個解釋的每一步推理,都是無憑無據的「自由心證」。所以看到有給理由的訊息,要小心,每一步推理都要看合不合理,有無證據。
5,錯把關連誤為因果。過去二十多年,有一些文獻指出,耳垂上有折痕(crease)的人(附圖)有冠心病的機率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二者統計上有顯著的關連。有位先生看到這種一報告,就做了一個影片,教人以搓壓耳垂來治療冠狀動脈的阻塞。明顯的他不了解統計上有關連,並不代表有因果關係。
6,凡是訊息末,附有一段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你趕快把消息轉傳出去、可以救人命、做功德的訊息,我一概不但不轉送,而且馬上刪除。大部分是假消息。
7, 錯誤觀察的假消息。我目前沒有關於醫療這方面的例子。擧兩個生活上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聽過鬍子越刮越粗的説法吧,想想除了靑春期剛開始長鬍鬚的人,刮去毛囊外的鬍子,會刺激毛囊長出更粗的鬍子嗎。我想這個錯誤的觀察,起源於刮後剛長的毛較短,摸起來感覺較硬,給使人有較粗的錯覺。另外一個錯誤觀察的訊息,我倒是收到過幾次。有訊息說香蕉皮內的絲筋,可以漂白臉上的老人斑。我想這是因為絲筋氧化後變黑,使人誤以為黑色來自老人斑。
8,假劣訊息常包裝成老頭子(如”祖傳秘方”)或摩登小姑娘(如以前和”原子”扯上關係,現代以”量子”為招牌)。看到有這種些buzzwords(流行語)的消息,我的警戒心就提高。
網路上不正確的假訊息太多了。有機會再舉幾個例子和讀者共享。如果懷疑收到的訊息可能是不正確的,有兩個網站,可以幫助你查究收到訊息的真假:
英文www.snopes.com
中文www.mygopen.com
中文www.mygopen.com
附圖:耳垂折痕 (earlobe crease)
訂閱:
文章 (Atom)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
-
朋友常會轉傳一些醫療訊息,徵詢我的意見。不幸的是這些訊息十有七、八是不正確的,有些可以說是荒謬到可笑的地步,有些甚至是有害的。我一年總要寫五、六篇反駁假劣醫療訊息的po文。有時相同的假消息,一再的由不同族群傳過來,我的駁文也可recycle重複使用。很久以來,就想寫一篇文章,討論...
-
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我們常會收到各色各樣有關醫療的訊息。不幸的是其中有不少是不負責任,甚至有害的假消息。寫這個部落格的動機,是想介紹些正確的醫療知識給讀者,希望能幫助看這個部落格的朋友,能不為假劣消息所誤。隔行如隔山,有些名詞和觀念,對從事本行的人,是理所當然的常識,但在門外人眼...
-
高血壓的人,有的 心縮壓(上面的) 、 心舒壓(下面的) 都高; 有的主要是心舒壓高,而心縮壓不是什麼問題(正常或一點點高); 還有第三種,只有心縮壓高而心舒壓往往偏低,這一種,獨發型心縮壓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ion; ISH), 大部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