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再談高血壓

上次po文,和大家分享了高血壓的幾個基本觀念。今天主要想談談治療方面的問題。

上次我們提到高血壓有三類;心縮壓和心舒壓都高,心縮壓不高只有心舒壓高,以及心縮壓高而心舒壓不高(往往還太低了)。最後一類大多見於60歲以上的人。我們也談到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是有道理的。大部分高血壓病人,除非少數情況下,血壓超高、超低或升降太快可能有症狀,否則是不會感覺到什麼不舒服。但是在學理上,高壓力的血流會傷害動脈內皮細胞,開始動脈硬化的病灶。而且經過許多流行病和臨床醫學的研究,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已是鐵證如山。

有症狀的病,減輕或消除症狀是治病的手段,也是目標。多數的病也有血液或其他方法檢查得到的不正常參數。同樣的,矯正不正常參數,也往往是治療的手段和目的。高血壓病人除了血壓數字以外,並沒有直接可以去矯正的參數。而且大部分沒有症狀,降低血壓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與其可能導致的傷害,甚至生命危險。所以高血壓的治療方針,比如說多高的血壓需要治療,以及治療的目標是要把血壓降到多少,這些問題都要從研究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才能找到答案。

那麼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心縮壓和心舒壓有相異之處。十八歳以上的人,心縮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得病率和死亡率,在115(mmHg)以上成正比直缐關係。也就是心縮壓越高,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越高。但是心舒壓則呈J字型關係。心舒壓在70-80之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小,高出或低於這個範圍都有問題。

血壓常會起起伏伏。器官的血液供應最好是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要隨血壓的高低而有時充血,有時缺血,所以一般器官都有「自主控制」的機制,尤其是腦、心臟和腎臟,這三個器官這種機能更為明顯。血壓上升時,輸入器官的動脈血管收縮而阻力增加,可以控制流入器官的血量。反之如果血壓降低時,輸入的動脈會擴張來降低阻力,可以藉此而維護供血量。年輕的血管,自主控制的能力正常,但是老化的血管,特別是有動脈硬化/鈣化等病變時,擴張的能力有限,自主控制的機能降低,一旦血壓太低時,就有可能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這種問題較少發生於腦循環。但是心臓的問題較大,心臟收縮時心肌內的血管受壓縮,血流停止,所以心肌的供血,主要發生於心臓舒張時,心舒壓太低時,就可能會有心肌缺血的現象。事實上也有研究顯示,心舒壓降低到八十以下,心肌梗塞的機率上升。

年輕人的高血壓,顯然和老人的高血壓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年輕人的血管有很多和老年人血管不同的特性。一個前端裝了壓力受體的導管,放入主動脈內,由胸部主動脈往遠端的股動脈移動。年輕人,越往下拉,心縮壓越高,而心舒壓越低,但是平均血壓沒多大變化。(圖一,第三排)。年紀大的人,(圖一,第一排)。基本上,在靠近和遠離心臟的地方,心縮壓和心舒壓沒有多大變化。年輕人的血管比較有彈性、較柔軟也比較有擴張性。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心臓打出血,在主動脈產生一個脈波,這個脈波傳導到周邊動脈分岐的地方會折回來到主動脈起點。年輕人脈波傳導速度較慢,大約每秒五米,所以傳回到主動脈瓣時瓣膜已經關起來,傳回的脈波可以增補一下,心臟舒張時才有血流的冠狀動脈的供血。老年人的脈動可達每秒十米,所以折回主動脈瓣時,瓣膜尚未關,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可以增補冠狀動脈的血流。因此老年人,不只心舒壓較低,而且缺乏年輕人一樣,折回來的脈波可以在冠狀動脈血流的重要關頭,臨門一腳注血。所以老年人的心臓比較無法適應低心舒壓。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xX4u8yur7SNxPGMMhvZjCOKJ3pz0_ws7
圖一: 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血管血壓

心血管疾病有幾個危機因素(Risk Factors),高血壓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有高血脂、糖尿病/糖代謝不良,抽煙及家族史等等。有趣的是這些危機因素往往是結伴而行。糖尿病的人高血壓的多,反之高血壓的人得糖尿病的機率大。所以要控制高血壓來防治心血管疾病,也要注意其他的危機因素,不能顧此失彼而只降血壓。很多危機因素群聚的原因,現在認為根本的問題和「代謝症候群」(Dysmetabolic Syndrome) 很有關係。(這是一個以後可以詳談的話題。)簡言之,這些人常有中圍肥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及血糖代謝不良等特徵。因素林拮抗(Insulin Resistance)可能是這些毛病的幕後推手。所以具有一些這些特徵的人,注意飲食,減減體重,多動動,也許可降低因素林拮抗,對健康大有助益。

美國的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每隔一段時間就發表一個有關高血壓的指導方針(Guidelines) 簡稱JNC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2003 公佈了JNC 7 之後,2009時就任命了一組人來負責草擬新的指導方針。但是這些專家討論了五年,沒有辦法取得一致的意見。研究所把擬定JNC 8 的責任交給美國兩個心臓科的學會(AH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和 ACC,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HA 和ACC不願意替JNC 8 背書,在2013 JNC 8 公佈後,他們另外發表一個指導方針。

所以大家就知道治療高血壓,還有不少得不到專家共識的地方,JNC 8 和 JNC 7 最大的不同之一在於現在的推薦,六十歲以上的病人治療的目標放寛到心縮壓150;而以前的 JNC 7是所有的人目標都是140以下,而且有糖尿病或腎臟病的人,治療的目標還要更低(130以下),新的建議就沒有這一項。這兩個指導方針,我都有不同意的地方,有些點我認為他們不切實際。我最主要的論點是不能把社群的目標(Population goals)強列為個人的目標(Individual goals),要依個案而有伸縮。在這裡,我只提一點個人的意見。心縮壓以140為準點,依你個人的條件,可以放寛到150或緊限到130。1,要看你的心舒壓是否已經遠低於80,(比如說,如果你的心縮壓是150左右,而你的心舒壓已經低於80,你就沒有必要多吃點藥去把心縮壓降到140)。2,可以參考你有沒有嚴重的冠狀動脈或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有沒有腎臟病或糖尿病而決定。3,另外要考慮的就是你有沒有頭昏、衰弱、疲倦等血壓太低的症狀,有沒有顯著的藥物副作用。

高血壓是個很重要、而且很多人都有的病。美國60歲以上的人,2/3有高血壓。控制高血壓最明顯的好處就是降低中風的機率。而中風是大多數人最恐懼得到的病。希望這個po文有助大家對高血壓多了解一些。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心縮壓、心舒壓、脈壓:數值後面的訊息

血壓分為心縮壓與心舒壓;一般人往往稱前者為”上面的”,後者為”下面的”血壓。常有人問是上面的,還是下面的血壓較為重要。這個問題很好,醫學界在研究、爭論了很久之後,才找到了多數人同意的答案。在揭曉答案之前,筆者想和大家分享,歷史上,醫學界看待心縮壓重要性的演化歷程。同時也分享一下,有闗血壓各種數值背後所代表的訊息。

什麼是心縮壓、心舒壓和脈壓(pulse pressure)?

當心臓收縮時,心室內壓力急速增加到超過主動脈時,主動脈瓣膜打開,主動脈內的血壓高峯就是心縮壓。這個壓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心臟打出的血量、打出的速度和動脈系統的擴張能力(distensibility)。血液經過主動脈流到全身各器官去。在兩次心臓收縮之間,主動脈內最低的壓力就是心舒壓。心舒壓主要是反應血管的阻力和硬化(stiffness)。脈壓就是心縮壓減去心舒壓。

年齡和血壓的關係

年紀越大,高血壓的可能性越大。三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北美居民,百分之三十有高血壓,到七十歲以上,可能性増加到百分之七十。心縮壓和心舒壓都會隨著年齡而昇高;心舒壓在六十歳左右就不再昇高,有些反而還開始下降,但是心縮壓可以繼續增高到七、八十歳。年輕人高血壓以心舒壓高為主(也有兩個都高)。老化的血管彈性减少,而硬化程度增加,是導致老年人心縮壓昇高而心舒壓偏低的主因。所以老年人常有的一種高血壓是心縮壓超高而低血壓往往偏低,稱為「單獨性心縮壓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這種人自然而然的脈壓也就高。

醫學界看待心縮壓的心路歷程

血壓計在1896年就發明了,但是到1905年,Dr. Korotkov (克洛克夫)才發明用聽診器和血壓計來量血壓。1917以後,量血壓才成為買保險和從軍前例行健康檢查的一部份。那時有不少很聰明的人,做了一些錯誤的推理,他們以為心縮壓産生時,主動脈瓣膜已打開,心臟並沒有多少負擔,所以心縮壓並不重要。近代心臓醫學祖師之一,蘇格蘭的麥肯紀爵士(Sir James Mackenzie),在他的心臟科教科書上就說:「心縮壓只是衡量心臓的力道,而心舒壓衡量心臓所要克服的阻力」。所以早期高血壓的臨床和研究方面只重視心舒壓。就如筆者在「想當然的醫學和循證醫學」一文中提到的,對人體的複雜機能缺乏深度了解,是無法推論理出正確的結論。那時候的醫學界不了解高壓力的血流會使血管內膜受傷,是動脈硬化的主因,而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變。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研究才開始指出心縮壓的重要性。可是同時又有人主張,心縮壓高的人大多數年紀大,腦部血管可能不太健康,所以降低心縮壓可能會使他們腦部缺血,也許會昏倒或中風,所以不主張降低心縮壓。幸好有些小型研究,證實可以安全的降低老年人的高血壓。有了這些研究減少了降低老年人血壓的戒心之後。美國的NHLBI (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支持了一個劃時代的研究,專門探討前面提到的,老年人單獨心縮庒高血壓的問題。這個研究叫「SHEP」(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Person; 老年人心縮壓高血壓)。SHEP 結果證實六十歲以上的人,治療心縮壓高血壓,對所有與高血壓有關的病(冠心病、腦中風、心臟衰弱、腎臟衰竭)和死亡率都有好處。於是醫學界從忽視心縮壓,走向看重心縮壓高血壓;從高心縮壓不能踫(治療),進步到治療高心縮壓不只安全而且有益的觀點。

上面的或下面的重要?

高血壓被封為「無形殺手」(silent killer)。大部分高血壓的人,除非是血壓太高、太低或升降太快,否則是不會感覺到什麼不舒服。但是高血壓明顯的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所以高血壓的醫學研究,都是要靠檢視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來進行。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都重要。如果一定要選邊站,心縮壓可能重要些,尤其是50歳以上的人。年輕人往往心縮壓和心舒壓都高,這種人有時就難說,而且如果兩個都很高,要區分那個重要就毫無意義。如果心縮壓超標多而心舒壓微高,當然心縮壓重要;反之亦然。最新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脈壓比心縮壓、心舒都更能預測病人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率。脈壓高代表病人的血管硬化嚴重。

那一種高血壓的藥最好?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有不少研究比較不同類別血壓藥的功效。結果沒有那一類藥脫穎而出,對每一種心血管病的效果都是最好。現在的建議,趨向看個人的情況而選藥。第一步看看有沒有不適合用的藥,比如說有痛風底子的人,就不要用利尿劑;心跳很慢的就避免會使心跳會更慢的藥。第二步就是看有沒有理由要選對病人有特殊好處的藥,比如說剛得過心肌梗塞、不整脈或有心衰竭的病人,可以選擇beta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像這樣可以依病人特殊的病況而決定要用的血壓藥。有兩個藥有必要在這𥚃談一下。一個是Atenonlol (tenomin),是屬於老一代beta blocker的血壓藥,這個藥在所有的研究中,效果最差。現在認為這個藥不適合做為第一缐、單獨使用的高血壓藥。台灣以前這個藥用得很多,不知道現況如何。另一個藥是利尿劑,叫chlorthalidon,可以說是研究結果最好的高血壓藥之一,可惜用的人很少。

最近高血壓的領域有幾個新方向,如不同血壓劑對血管硬化的影響不一様,理論上可以減少脈壓(也就是會降低血管硬化)的藥,對脈壓特別高的人可能比較有利。有些血壓藥可以降低周邊血壓(如平時在手肘量的血壓),但是不太能影響主動脈內的血壓,這種藥是否比較不理想,(因為主動脈內的血壓比較重要)。這些問題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提供答案。

關於血壓還有幾個觀念:如自主控制,周邊血壓和主動脈血壓的關係,J curve,血壓太低的問題,以及美國高血壓的JNC8 Guidelines(指導方針)的問題等等,留著以後再和大家分享。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補」的省思

顧名思義,「補」就是認為自己身體有缺乏什麼養分/要素,需要去補充一下,或者是認為自己身體的功能,有不夠理想的地方,吃些心中認定的「補品」,希望功能可以提昇或轉弱為強。世界各種文化都有「補」的概念。不過,我以為漢民族,不知是否受傳統醫學的影響,或其他的原因,「補」的觀念特別根深蒂固,不但深入社會各階層,而且要比別的民族要來得複雜。

但是問題在吃補的人,真的有缺乏什麼需要去補的東西嗎?吃了「補」,真的就能補充那個不足,而且補了之後,真的就有益健康?或者可以提昇想要改善的功能?吃進肚子的補品,一定有益無害?這一串問題,我想喜歡進補的朋友,往往在進補之前,並不曾省思一番吧。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幾個「補」的例子,也許讀者下次進補以前,可以參考一下。

「補」對了,效果往往可立竿見影。最好的例子就是壞血症。人的身體無法製造維他命C。一個多月幾乎沒有攝取含維他命C的食物(蔬菜、橘子、檸檬等),就會得壞血症。現在除了難民、精神病或極端營養不足的人外,已經很少踫到。但是從埃及到十八世紀,遠洋航行的船員中,多數會得壞血症,因之而喪命的也不在少數。在1752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一個蘇格蘭藉船醫詹姆士. 林特(James Lind), 他做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對照組的醫學試驗。他把十二個壞血症船員,分成六組,給予六種不同的治療。其中一組吃了六天的橘子和檸檬(船上存貨只夠他們吃六天),症狀大為改善。延遲到1795年後,英國海軍船上才經常供應檸檬汁,水手的壞血病從此絕跡。

「補」錯了,有時候問題也可能立即顯現出來。比如說有痛風的人,誤吃嘌呤(purine)含量高的食物(進補的食物中,往往含大量嘌呤),很快就會「吹風也會痛」(痛風發作)。

大多數的情況下,「補」錯了,要過一段時間,問題才浮上檯面。有位長輩,長年高血壓導致腎臟功能不足,本來在大學病院腎臟科教授的診治下,情況有改善,也穩定下來了。不幸有次回台灣,一個不知情的親戚,好意天天給他進補,過一段日子,下肢浮腫,回日本檢查,腎機能愈加惡化,已到了需要洗腎的地步了。另一個親戚,在經過癌症的大手術後,常常每天燉一隻老母雞做湯,吃壞了腎臟。有顯著蛋白尿和腎臟病患,飲食要限制蛋白質,這一點,喜歡進補的人要特別注意。昨天看了一則新聞,台灣醫療支出項目中,以照顧腎臟病患者的費用最多。不知道進補的習俗,對台灣人民腎衰竭的病例居多有沒有貢獻?

和我們一樣,美國人也有不少人在日常飲食外,喜歡用「Supplements (補給品)」。這就是他們的「補」吧。曾經有病人,每天吃好幾種不用處方的補給品,而其中很多都有興奮劑和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成份在內,他們往往會因為高血壓、頭痛、心悸而求醫。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多年前,有位年輕病人,由於認識一個很會推銷健康食品的人,每月花三、四百美元買補給品,因為血壓控制不好而住院,除了醫師給的血壓藥,他吃一大堆不用處方的補給品,有兩個興奮劑,好幾種補給品都含有,劑量相加起來就遠比允許的範圍高。

坊間可以買到的補給品,有些有加入中藥粹取物,如麻黃、人參等。有些中藥粹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有規定限制,但是執行方面沒有處方藥物嚴格,製造過程、品質管制也都較為鬆懈。

談到中藥或草藥,一般人都以為較西藥安全而且副作用少。其實也不盡然。就拿人參來説,吃多了會高血壓和頭痛。人參可以抑制一種心臓衰弱病患常用的利尿劑之藥效,所以有可能使心臓衰弱的症狀加劇。

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是正確的。最近有研究指出,攝取食物中含鈣量較多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少,但是常吃高單位鈣片的人,動脈管壁上鈣的沉澱較多(代表動脈硬化較為嚴重)。同樣的上世紀八零年代,研究發現吃蔬菜(特別是含胡蘿蔔素多的菜)較多,有可能會降低罹患某些癌症。但是當幾個研究,想看看吃胡蘿蔔素的藥丸,是否可以防癌,結果大失所望,不只沒有防癌,而且抽煙的人,吃胡蘿蔔素丸,肺癌反而較多。此外胡蘿蔔素藥丸,有可能會增加侵略性攝䕶腺癌。為什麼從食物攝取會有好處,但是吞藥丸,不但得不到同樣的好處,有時候反而有壞處呢?(也可說是一種”藥補不如食補”的佐證吧。)專家的解釋是,吃鈣片或胡蘿素丸和從食物中攝取不同,前者血中的鈣或胡蘿蔔素的濃度會比後者增加快而且高些。此外蔬菜除了胡蘿蔔素外還有其他有益成份,是藥丸所沒有。有這些成份的配合蔬菜才有防癌的功能。

談到「補」,國人最常提到的是補肝和補腎。肝臟是複雜的大化學工廠,吃進去的化學物質,大部分也是要依靠肝來化解處理,所以我還真不知道肝是怎麼補法。傳統醫學所指的腎不同於西醫的腎臟。如果是泌尿系統的腎臟,控制好血壓、血糖,還有一些特別的高血壓的藥,可以藉調節進出腎小球動脈的壓力,來保護腎臟功能,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補腎。

所以以我的意見,飲食習慣好,不偏食,注意攝取各種均衡養分的人,應該都不需要補什麼。要補也要小心。要謹遵守希臘、羅馬傳下來的醫療第一定律 “Primum non noerer” (First, do no harm; 首先,不能有害),不可以有沒有補到都還不確定,却已受害。

下文預告:高血壓,上面的/下面的,哪個重要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打個招呼

親愛的部落格讀者,

今年二月開始寫這個部落格,我的動機是想藉此和大家分享我的醫學知識及想法,也可以介紹一些(至少我認為)正確的醫療常識,希望能幫助讀者,一來可以避免被網路上流傳的不正確、甚至有害的訊息所惑,二來也許可以幫助讀者保健。自信所言都是經過自己思考消化過的材料,不知者不言,也不亂抄亂傳。如有不很清楚的地方,我會去查證而後再寫。

到現在,這個部落格已經寫了五個多月,二十六篇po文了。想在這裏徴詢一下大家的意見。希望部落格的朋友给我回饋、批評和建議。

1,您認為這個部落格文章的可讀性如何?太專業?太淺?太老生常談?
2,您覺得,我的文章一般來說,有提供給您有興趣(?)有用的訊息嗎?
3,您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最不喜歡的?
4,您希望能看到那些題目的文章?
5,有什麼沒有提到的問題?建議?

以下是我正在考慮的文章:

1,運動的壞處和好處
2,「補」的省思
3,胖子心理學
4,如何解讀醫藥新聞
5,與治療有關的幾個觀念

在此,也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安民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我整理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想從高血壓對(動脈)血管、心臟、以及一些器官的影響,來和大家分享。 1 、高血壓對(動脈)血管的影響 : 高血壓對動脈可以導致兩種病變,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詞就是 動脈硬化 ( atherosclerosis ,正確...